提要:中国大学教育的落后主要是治理结构的落后,当全世界的大学都完成了独立的法人治理结构的现代性建设时,中国的大学还依附于行政官僚体制,这是中国大学教育落后的主要根源。因此,教改的核心是重塑大学的法人治理结构。首先要明确和规范大学法人应有的权利、权力和责任。其次要明确治理结构的基本原则:权力分享和制衡、权责的对称和权责到人,要将学术事务和行政事务的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分配给不同层次的机构和个人,重新建设激励和约束机制。
重塑治理结构,就是要将多数大学办成非营利性的社会教育组织,发挥团体(如理事会)的集体决策作用;发挥校长及其团队的行政事务和学术事务管理的执行作用;发挥教授们在学术和行政事务的决策、管理和监督链条中的参与作用;发挥职代会的监督作用。这就要健全理事会制度、校长负责制、包括教授会在内的教职员工制度,以实现各种决策权的分享和参与。重塑治理结构是一个过程,要早起步,走快步,要大胆试点、有序推进,用10到20年时间完成从行政依附型的大学向独立的现代大学转型。
本文将深圳的高校改革归纳为“新创型、异地合作办学型、开放带动型、渐进改革型”四种模式,相信对其他地区的高校改革会有借鉴意义。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大学发展迅速,毛入学率已超过25%,进入大众教育阶段,但是发展的质量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国家耗费了大量的教育资源,无数的家长掏尽了腰包、付出了血汗钱,“生产”的是大批缺乏创造性思维和实用性思维的考试机器或“背书匠”。许多富家和权贵子弟用脚投票,远赴异国他乡就学,贫困子弟大量不愿升高中,读书无用论蔓延,报考率和招生率呈反向变化,许多高校已陷入或将陷入财政危机。
中国高校的发展模式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一样已经走到尽头,与发达国家不断扩大差距的旧教育制度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这已是举国共识。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治理问题。正如中国的企业要从国家行政的附属物转向独立自主经营的市场企业一样,中国的大学也要从行政的依附体转为自主办学的社会组织(这里仅指非营利性大学,营利性大学不在此类,下同)。可惜中国大学的转型已整整晚了30年,正是由于中国大学转型和改革严重滞后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国人力资本的提升、产业的高新化才严重受阻,创新型人才和创新型国家才成为天方夜谭。如果中国经济陷入或徘徊于中等收入陷阱,教育体制的滞后难辞其咎。
中国大学转型的核心是重建法人治理结构。只有建立和健全现代大学的法人治理结构,才能使大学剥离于行政机器而独立出来,才能有真正的自主权,才能从行政和政治式的管理走向公共的治理,才能有学术独立、教学自由、教授治校,才能涌现一大批世界一流大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人才保障。下面我们从大学法人治理结构的基本原理、重塑法人治理结构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深圳的教改实践三个方面,论述如何推进法人治理结构的改革,重建现代大学制度。
一、重塑大学法人治理结构
(一)没有治理“结构”的大学法人
为什么我们的大学教育如此落后、如此令人揪心?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和家长都在向往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大学?改变我们的教育及其体制的基本点在哪里?
清末民初废除科举、设立大学以来,基本实行大学法人制度,其治理结构与西方发达国家差别不大,建国以后,大学几经折腾,始终没有挣脱行政的羁绊,而沦为国家行政的附属物,即便九十年代以来强调大学法人登记,也始终没有实行真正的法人治理结构。这就是全部问题的核心所在,也是中国大学缺乏自主权的根源。难怪有人讥讽,中国只有一所大学,中国的大学都是教育部的分校,都是党校的分校。话是说得有些过分和难听,但也道出了中国大学“千校一面”的窘境。
理解了这一点,就不会奇怪:为什么今日之大学被讥讽为 “校长一课堂,处长一走廊,科长一操场”;为什么教授不能自由授课,八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