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索综合性大学建设高水平医学院的道路上,我国若干所大学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不同的发展模式。上海交大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合并6年来,学校利用后发优势,一切从实际出发,全校师生和医务员工同心同德创事业,一心一意谋发展,初步实现了强强合并的双赢效应,学校事业蓬勃发展,医学院获得了新的生机,当前,学校已经迈进新的历史方位,站在更高的起点上,正在努力探索一条具有交大特色的医学教育发展新路。
一、以一流目标为引领,探索医学发展新模式
从世界范围看,生命医学学科的重要性及其发展机遇都是前所未有的。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大学,生命医学学科对创建世界一流的重要性,怎么说都不为过。我们在合并之初,就明确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医学院的“两个一流”奋斗目标,合并的目的是要共同成为世界一流。学校把生命医学学科作为支柱学科之一,从“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规划、卓越医学人才培养、学科交叉融合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积极谋划一流医学院的发展路线。按照创建世界一流的要求,我们完善了医学院发展战略规划,高标准调整了各项学术标准、职称评聘标准、研究生培养标准和人才引进标准等,坚持用一流标准引领发展,用科学发展凝聚人心。上海交大在国内高校率先研究制定了大学文化建设规划和医学院文化发展规划,把医学院“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等核心文化要素吸收融合到交大精神文化体系之中,在不同场合下反复讲“交大是医学院的交大、医学院是交大的医学院”,并逐步内化为大家的自觉要求,极大地增强了广大师生医护员工的自豪感和对“世界一流”的目标认同。
(一)在发展模式上,学校明确提出要尊重医学院办学规律、尊重综合性大学的发展规律的“两个尊重”办学方针
在坚持“一个法人”的基础上,保持医学院的相对独立,充分保证其办学自主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支撑作用。保持了医学学科(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学、公共卫生学)的完整性和医、教、研、管体系的相对完整性,将原来交大附属的6家医院在内的全部附属医院归口医学院统一管理,确保医学教育科研与临床应用的紧密结合。学校专门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医工结合推进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协调处理学校与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关系,研究制定相关政策,为充分发挥1+1>2的效应提供强有力的机制保障。
(二)在体制支撑上,学校充分发挥教育部和上海市的“部市共建”,以及卫生部和教育部的“部部共建”优势
教育部在“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未来优势学科点建设、高水平科研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了重要支持;上海市保持对医学院的投入体制不变,配套支持及投入力度稳步增长,全力支持医学院建设“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卫生部一直对学校医学学科和附属医院的发展,给予重要支持和指导。这些体制支撑与保障,使得上海交大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得到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有力的条件。
6年来,上海交大医学院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人才队伍建设、学科发展等各项指标大幅提升,深度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全面加强,多学科交叉出现新亮点,附属医院的研究能力和专病诊治水平大幅提高,合并的比较优势正快速地转化为核心竞争力。强大的生命医学学科成为建设一流的重要支柱,多学科交叉增强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更加前沿和广阔的平台夯实了追踪国际学术前沿的基础。更加综合的学科布局增强了学校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提高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6年来,我们按照预期目标积极推进融合发展,呈现了稳定、有序、发展、共赢的基本态势。6年来的融合发展历程,是坚持一流、加快发展的历程,是服务国家、开拓空间的历程,是遵循规律、深化改革的历程,也是价值认同、文化交融的历程。
二、以卓越医学人才培养为核心,构建交大特色的医学教育体系
在学校英才培育战略的整体框架下,学校对医学学科点建设、研究生招生指标、国际化办学、八年制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通识教育等给予倾斜,构建了以引领型卓越医学教育为目标,“少而精、厚基础、高层次、国际化”的卓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一)初步构建以综合能力培养和客观教学评价体系为核心的交大特色医学教学模式
建立了人体健康与疾病导论教学模式,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整合教学模式和临床医学整合教学模式,开展了博极医源及早期接触临床教学模式,完善PBL教学,建立RBL教学模式,并推进考试方式的改革。在教学改革中,坚持接触临床前移、医学问题前移和科研训练前移,推进人文通识教育与医学教育紧密结合、临床与基础医学教育结合、科研训练与医学实践结合,做到基础医学教育不断线、临床医学教育不断线、职业态度与人文教育不断线、科研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不断线。合并后,12家三级附属医院拥有核定床位12000余张,为临床教学的改革创新提供了最丰富的资源,以示范教学病区为抓手着力提高临床教学质量,目前示范区的高级职称临床教师参与教学比例高于25%,生均床位达到5张以上等。与此同时,学校积极参与上海市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工作,初步实现由医学生向医生的转化过程教育。
(二)把国际化作为卓越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柱
在学校国际化战略的推动下,医学院国际合作对象的层次不断提升、氛围不断拓展,原有的对法医学交流特色更加凸显。医学本科生出国交流增幅显著,近1/3本科生参加了海外科研训练和临床见、实习交流,覆盖了北美洲、欧洲、亚洲、澳洲等四大洲的13个国家和地区, M.D.+Ph.D.双学位项目人数逐年增加。临床医学法语班教学体系已基本形成,赴法进行一年住院医生培养的学生数达70.5%。与此同时,外国学位留学生规模比合并前增长了50%,留学生来源更加多样化,分别来自美、加、韩、日、法等44个国家。
(三)倡导和探索医学本科生“班导师制”
学校把本科生导师制作为深化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举措,医学院的班导师队伍全部由“973”首席科学家和学术带头人(PI)等科研骨干组成,这些班导师依托自己的专业优势,和学生分享科学研究过程中形成的研究方法、体会心得与科学精神,潜移默化地尽早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兴趣、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作为打破科研与教学之间围墙的一项重要举措,班导师制促进了学生的科研热情,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产生了积极反响。
(四)通识教育水平和生源质量显著提升
学校积极整合通识教育资源,医学院本科一年级学生全部在校本部综合性的学科氛围中完成了通识教育,基础课教师全部由学校优秀教师担任。随着合并后品牌效应的叠加放大,医学院的本科生源地扩大到全国范围,质量有了全面提升。2011年医学院在保证考生对医学作为第一选择的基础上,在15个省市生源质量进入前10,部分省市取得了前5的好成绩。研究生的规模和质量也有了根本性改变。
三、以重大医学问题为导向,构筑学科与科研高峰
一流学科是一流大学的主要标志,一流科研是卓越医学人才培养的基础,是大学核心竞争力中最直观、最具有可比性的关键因素。在“两个一流”目标的引领下,上海交大医学院积极服务国家健康战略,以重大医学和健康问题为导向,逐步实现了从地方院校向“国家队”、向高水平研究型院校的转变,眼界更高、视野更宽、空间更大、发展动力更足,医学院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医疗服务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一)加强医学科技创新的战略谋划
通过985和211重点建设,瞄准国际医学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致力于在临床医学领域打造撒手锏;在基础医学领域实现对重大医学科学问题研究的突破;在药学、公共卫生、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独辟蹊径,异军突起。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将临床需求与基础研究紧密结合,着力加强12家附属医院、生命医学相关学科和创新平台的相互联动,发挥整体优势和协同效应,抢占未来竞争的制高点。
(二)医学学科水平快速提升
在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中,上海交大临床医学学科从并校前的第四上升到全国高校第一;口腔医学和基础医学也分别取得了第二和第四历史成绩,医学学科整体实力位居国内高校前列。同时,学校积极推动生命医学学科领域协同发展,不断优化学科结构,提升相关学科水平。我们充分利用后发优势,通过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整合相关学科等方式,加强了公共卫生学院建设,成立了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加快推进药学院发展。这3个学院的院长均由新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担任,公卫学院、药学院院长均由全国“千人计划”入选者担纲。目前,在ESI生命医学相关的8个学科群中,我校有4个进入前1%,分别是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交大生命医学学科在世界学术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三)医学科研水平实现了飞跃
在国家科技奖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特别是2007年以来,共获18项国家科技奖,其中自然科学二等奖、技术发明二等和国际合作奖各1项,科技进步奖15项。王振义院士获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在代表基础研究水平的若干方面,如国际高水平科技论文、国家级科研项目等方面也取得历史最好成绩。2010年度医学领域SCI论文数达1200多篇,连续两年居国内医学学科第一;有3家附属医院入围SCI“表现不俗”的论文医疗机构前10,其中瑞金医院居第2位。2011年,医学院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总数达368项(包括2项重点、3项杰青、2项重大国际合作),居高校医科领域全国第一。
(四)临床治疗的优势更加凸显
我校整合创新资源优势,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需求,并后我们倡导要将论文写在人类健康上。我们依托学校综合性学科优势,集中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法学院、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等相关资源,同时借助中华医学会和相关兄弟医院的力量,创新体制机制,成立了中国医院发展研究院,着力打造中国卫生行业的思想库。此外,为了进一步发挥丰富的临床资源优势,我们推动了12家附属医院一流临床专科的优化和重组,先后分两批成立了39个专病诊治中心,服务于老百姓看病难的需求,真正提升了相关疑难杂症的诊治水平。
四、以学科交叉为突破,前瞻性布局未来优势学科
医学院进入综合性大学,最大的比较优势在于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学校确立了交叉集成发展战略,致力于医学与理、工、文、管多学科的交叉和创新资源的集成。
(一)前瞻性进行交叉学科创新平台的布局
早在“985工程”二期建设中,学校用超过1/3的平台建设经费,重点建设3个生命医学前沿领域的创新平台:成立了国内首个系统生物医学创新平台-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致力于推动医学和其他学科的交叉的Med-X研究院、致力于推进基础医学发展的医学科学研究院,推动了多学科综合性的前沿研究。目前这些平台迅速崛起,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与此同时,在生命医学领域新增了一批国家和省部级研究基地,有力地支撑了医学院面向国家战略开展重大问题研究。
(二)加大对学科交叉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在合并之前,学校就每年拨出500万元设立医工交叉基金(现在扩大到1000万元),专门支持由附属医院与校本部合作的项目,并且要求附属医院必须给予1:1配套,鼓励临床专家与教授联合开展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多学科交叉研究,为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了对话与合作的平台。目前医学院及附属医院与校本部材料、软件、生命等7个理工科院系建立学科交叉合作项目,一些研究成果已经应用到临床,并逐步推进产业化。并且,针对学科交叉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障碍和瓶颈问题,学校专门研究制定了促进交叉学科创新平台的十条政策,从管理体制机制、经费投入保证、人员聘用与职务晋升、研究生培养、与学院的资源与成果共享、教师双聘与合作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三)明确把转化医学研究作为战略重点
在“十二五”规划和“985工程”三期建设中,学校把转化医学研究作为生命医学学科的突破口。目前发达国家在转化医学研究方面的布局和发展超乎了我们的想象。我们将进一步整合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药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农业与生物学院等教学科研资源,高起点地加快建设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努力争取在新的国际医学研究竞争中赢得先机。
回顾6年多来的医学教育发展历程,我们遵循并能深刻地体会胡锦涛总书记说过的三句话:不动摇,坚持创建一流的目标不动摇,在发展中的大的原则问题上不动摇;不折腾,尊重规律不折腾,一切工作目的为了发展,看准的事情就坚决去做,对一些认识不太一致、又不是太大的原则问题,就适当放一放、让一让;不懈怠,加快发展不懈怠,不能小富即安,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敢为人先、时不我待的精神,去闯出一条新路。我们相信,在教育部、卫生部和上海市的领导与支持下,只要我们咬住创建世界一流的目标不放松,努力探索和遵循医学发展规律,坚持以质量为核心,深化内涵建设,一定能够为我国经济社会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做出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