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琪:遵循医学教育规律推进医科院校科学发展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健康是人类全面发展的基础。医学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关乎教育大计,又关乎人类健康,涉及教育与医疗两个最为直接的民生问题。当前正值我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阶段,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服务目标尤为迫切。医学院校必须担负起神圣的历史使命,把握难得的历史机遇,坚持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和尊重医学教育的客观规律,明确当今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任务与要求,积极探索高等医学教育体制机制改革途径,推动学校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

  一、对医学教育规律的认识

  医学是一门直接面对人的科学,既以人为研究客体,又直接服务于人的健康。这决定了医学教育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的内在规律。医学教育既要注重专业知识的训练和掌握,使医学生具有丰富的学识,娴熟的技能;更要注重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使之具有奉献的精神、健全的人格——求真、向善、尚美。

  医学教育必须培养能够为人的生命健康负责任的高素质医药卫生工作人才,是高成本的精英教育。医学教育注重个体化教育,学制时间长,需要大量的师资和设施设备投入。从教育培养方面来看,医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得到基本诊疗操作技能训练和临床实践能力、临床思维的培养,医学生50%以上的课时是在实验室和临床完成的。医学生在毕业后还要进行住院医师培训和专科医生培养,时间跨度长、投入费用高、成才难度大,医学终身教育已成为医生从业的基本要求。

  此外,医科院校的显著特点就是与医院的关系十分紧密。医院是医科院校履行人才培养职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基地和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意义上,医院是医学院校学生的“第一校园”和“第一课堂”。作为医科大学,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研和学科建设水平,更好地发挥其服务社会的功能,必须把附属医院的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整体规划,使之发展为优质的医疗卫生资源和医学教育资源。

  二、医学教育的任务与要求

  正是由于医学教育有其特殊性,因此,医科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必须遵循其发展规律,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主线,以顺应社会需求,服务人类健康事业为根本使命,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全力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整体水平。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在首都医科大学座谈会的讲话中,根据大学的三大功能高度概括了医科院校的任务和要求———医科院校要成为特色鲜明的医学人才培养基地、科学研究与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基地、临床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基地、卫生政策研究与咨询基地。

  (一)医学人才培养基地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高等院校是各类人才的集聚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智力源和动力源。作为高等医科院校,根本任务是培养医药卫生人才,履行护佑人民健康的神圣职责。一个国家如果没有高素质的医学教育,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人民群众也难以拥有高质量的生活品质。

  高等医学院校应坚持以人为本,把促进医学人才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卫生事业发展需要,作为高等医学教育的首要任务。尤其是面对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机遇与挑战,遵循医学教育规律和医学人才成长规律,把握国际医学发展态势,注重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同时,要切实加强临床实践教学,强化临床学习、见习、实习及医学社会实践等环节,不断增强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意识,着力提高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医科院校应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医改和教改的重大部署,通过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和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成果,努力为经济社会和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二)科学研究与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基地

  科学研究是体现高等院校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也关系到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质量。医学院校应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发展方向,以生物医学和临床医学为基础,充分关注社会发展对医学科学的新要求,实现基础和临床的深度融合;充分关注科学研究对学科协作的新要求,推进医学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充分关注疾病诊断治疗和群众预防保健的重大问题,揭示生命和健康的内在规律,实现医学科技的重大突破。

  医学院校应创新科研管理运行机制,积极推行重大科研成果动态遴选和重点培育机制,加强重点科研基地的建设,探索符合实际的产学研联盟和校企共建实验室的新途径,构建转化医学模式下的临床、基础和预防三位一体的新型科研体制。要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组织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关注健康科学、技术与服务的切实需要,有效集成科技创新资源,加强引导,超前部署,培育原创性科研成果,力争标志性成果突破,着力提高医

  学科研创新和服务能力。此外,要健全科研项目评价机制,建立一支稳定的高水平专职科研队伍,推进分类评价和奖励制度改革,营造学术自由和自主创新的研究氛围、坚守求真务实和诚实守信的学术道德,倡导淡泊名利和扎实工作的学术作风。

  (三)临床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基地

  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是高等院校的重要使命。作为医学院校,一要利用丰富的临床和预防保健资源,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保障和促进人民的健康,为社会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各层次各类型医学适用人才,尤其是基层医疗卫生人才。二要围绕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在人才结构、学科设置和研发攻关等方面谋篇布局,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三要突出临床服务的社会效益,提升附属医院人才培养、临床教学、科学研究和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利用附属医院丰富的教学科研和临床预防保健资源,加强住院医生培训基地建设,探索住院医生培训的有效途径。把附属医院建设成为高水平的临床教育和服务基地。四要为应对自然灾害等应急专项医药卫生需求与和谐稳定做出贡献,真正树立学校的良好社会声誉。

  (四)卫生政策研究与咨询基地

  医学院校应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医药卫生领域的重大问题,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提供科学而切实可行的政策论证支持。当前我国正处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医学院校必须发挥自身医学资源优势,针对国家和区域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主动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率先探索,敢于突破,为相关管理部门提供科学、可行的决策依据,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发展积累理论和实践经验。

  三、坚守医学责任,谋求科学发展

  南京医科大学创建于1934年,历经近八十载的办学历程,坚持“医学与人文融通、教学与科研并重、基础与应用结合”的办学理念,积淀了深厚的学术底蕴,形成了良好的育人氛围,凝练了鲜明的办学特色,80年来既培养了数位医学大家,更是培养了数千医疗骨干遍布全国尤其是江苏城乡。未来几年是学校争先进位、追求卓越的关键时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坚守医学责任,科学判断学校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准确把握医学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以“推动科学发展,建设高水平大学”为主题,以“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为主线,以理论、体制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努力实现新一轮跨越发展。

  (一)坚持解放思想,抢抓发展机遇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发现并抓住机遇。近几年学校顺应医学发展趋势和政府宏观调控方向,突破常规,抓住了几次大的机遇,如江宁校区建设拓展了学校办学空间,为教学、科研、医疗条件改善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此外,在争取国家重点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江苏省医药动物实验基地、政府化债、人才队伍建设、优势学科建设项目、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等方面也取得进展,为学校综合实力提升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支撑和条件保障。

  (二)坚持人才强校,提供智力支持

  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进一步在“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上形成共识。以培养社会需要、人民群众满意的医学及其相关专业卓越人才为目标,深化医学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力争使我校医学教育质量达到国内一流、国际认可水平。立足国际竞争和形成国内比较优势,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力争有多名学科领军人才入选“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重大人才项目,培育一批名师名医,形成若干科技创新团队。注重高水平实验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形成有力的教学科研技术支撑体系。

  (三)坚持创新驱动,推动科学发展

  创新是发展的源泉。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生物医学和临床医学学科为基础,充分关注社会发展对医学科学的新要求,创新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组织模式,扶持跨学科协作的科研团队,培育源头创新成果;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教师分类建设和分类管理,引进和造就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关注社会发展对医学科学的新要求,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机制,推进转化医学发展;加快科技创新组织模式改革,构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的科技创新体系。

  (四)坚持内涵发展,提升综合实力

  坚持以内涵建设为主线,把握国际医学教育和医学科学研究的发展脉搏,着力实施人才强校、质量兴校、打造特色、创新驱动、开放合作五大发展战略,快速提升综合办学实力。众所周知,一个学科,乃至一所高等院校的形成与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通过几代人长期努力和艰苦奋斗的结果。不管未来形势如何变化,我们的学科优势依然是医学,学科特色仍然是生命科学,这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五)坚持特色发展,彰显大学精神

  文化是大学之魂。大学文化是特色大学的气质与个性,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直以来,学校注意培育具有我校特色的大学文化,精心组织特色学科、特色教学、特色专业、特色实验室、特色校园文化等发展项目,营造人文、科学、艺术的校园文化氛围,彰显求真、创新、人本的大学精神。要进一步科学分析我校特色发展的现状,通过比较找出潜在的优势和机遇,选择好特色发展新的路径。积极借鉴吸收国际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管理经验,促进学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扬长补短,强化优势和特色。

  (六)坚持开放合作,寻求新的增长点

  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学校国际化程度。拓展与综合性大学的合作,加强通识教育,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加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高水平的留学生教育。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和管理经验,探索与国外高水平医科院校、科研机构共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模式。充分发挥学校学科专业优势,加强“校府合作”“校企合作”等,增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拓展与地方政府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建立健全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为学校事业发展寻求新的增长点。

  (七)坚持贡献社会,树立良好社会形象

  服务社会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医科院校要利用附属医院丰富的临床和预防保健资源,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把附属医院建设成为高水平的临床教育和服务基地。充分关注社会发展对医学科学的新要求,充分关注临床应用对科学研究的新要求,发挥学校学科和人才优势,构建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一体化平台,着力解决疾病诊断治疗和群众预防保健的重大问题,积极协助地方政府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立足国家和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主动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提供科学、切实可行的决策咨询。

  南京医科大学作为一所具有长期办学历史和鲜明特色的地方重点医科院校,要努力“顶天立地”,即要培养出有影响的国内名医,更要培养出一大批基层留得下、用得上的全科医师,我们不仅仅要培养医学家更要培养人民的好医生。要坚持医学责任,推进科学发展,遵循医学教育规律;加强内涵建设,强化自身特色,形成以医科为主、多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坚定地朝着建设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医科大学的宏伟目标迈进。

  【作者系南京医科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