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国 、吕美荣:编制大学发展战略规划问题与对策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颁布和实施,我国内地大学面临的一个紧迫任务就是依此编制各自的发展战略规划。但是,当前我国内地大学在制订发展战略规划时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规划的质量,进而影响着规划实施的效果,急需良策加以解决。
一、我国内地大学编制发展战略规划普遍存在六大问题
这些问题概括起来为:形式主义严重,理性不足,机制不完善。本质上讲,规划是以追求发展为目的和核心的。规划是形式,发展才是目的。但是目前似乎只剩下形式——为规划而规划。
(一)缺乏顶层设计
大学发展战略规划到底是谁的?当然是学校和全体师生员工的。编制战略规划必须依靠和凝聚全体师生员工的力量和智慧。但本文认为,就对于编制规划工作的重要性而言,规划最主要的还是规划决策者(校领导)的规划。从根本上讲,规划能否编制好,关键取决于规划决策者的态度和决心。但遗憾的是,我国内地大学的校领导大多由于忙于事务,少有时间深入思考教育思想、办学理念和长期目标等宏观战略问题。一般的做法是:学校规划往往先找一批人起草,然后由校领导进行讨论、修改和审定。校领导在编制规划中的作用远远不够。这样做的后果是:学校把编制规划当成了一次简单文件工作的堆砌,即编制规划的目标只是起草一份文件而已,而不是把它当做学校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和途径来研究、探索和部署,最终导致规划成了规划起草者的规划。而欧美及港台优秀大学的发展战略规划是校领导办学理念、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校领导作为战略决策者在规划制订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领导作用。他们一般的做法是:校领导首先提出一个明确的中长期办学目标与总体思路,然后才由其他人员根据中长期办学目标和总体思路完成相应的规划工作。
(二)重规划,轻战略
这是第一个问题的延伸。一个好的发展战略规划,必须包括两个基本面:一是发展战略;二是发展规划。“战略”是指决定全局性的策略,“规划”则是指合理性、科学性的计划。发展战略与发展规划是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相互支撑的概念。对于一项完整的发展战略规划而言,两者缺一不可。若无规划,战略就无法实现,沦为“口号战略”;但若无战略,规划将缺少指导,只能无的放矢,成为“糊涂规划”。令人遗憾的是,我国内地大学在制订发展战略规划时,一般都把重点放在“发展任务和措施”上,很少花大篇幅对发展战略进行清晰、准确的描述,普遍存在“重规划,轻战略”现象。一般的做法是:表述发展战略时含糊其辞,简单带过,让人看后如坠云里雾中,难以捉摸。与我国内地大学相比照,欧美及港台大学在编制规划时对发展战略就重视得多。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在编制规划时进行了九个专题的调研,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使命与价值观”。香港科技大学2005—2020策略发展计划对使命、理念、世界观、国家观、地区观、目标(包括师生发展目标、研究目标、校风建设目标以及对香港的承担等方面的目标)等发展战略问题进行了清晰和充分的表述,使人一目了然,易记于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一些省、直辖市(如广东、江苏、上海等)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均十分重视对发展战略的思考和阐述。美国著名的战略规划专家乔治·凯勒提出,制定大学发展战略要考虑六大要素:传统、价值观与抱负,学术的和财政的优势与劣势,领导能力与重点,环境趋势、挑战与趋势,市场取向、认识与趋势,竞争形势、挑战与机遇。邹晓平认为,大学发展战略至少包括:价值观战略(培养什么人)、稳定型战略(固守大学传统和精神)、多目标战略(政治、学术、文化、经济、社会服务、人才培养、管理、个人成就等目标)、差异化战略(保持大学个性,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效发展战略(与其他院校的差异性增大,学校越来越难以被替代)、可行性战略(财力可支撑、文化可接受、举措可操作、结果可考核等)。但这些内涵却很少在国内大学发展战略规划中体现。
战略不清晰、不准确,导致规划虽受到重视,但由于缺少战略指导而变得糊涂、混乱,缺乏针对性和操作性,最终成了类似于政府官员搞的政绩工程,满是硬性指标和数字游戏。有学者认为,目前国内大学的发展战略规划“计划”味道有余,“战略”味道不足。此观点尚未击中问题的要害。本文认为,没有清晰战略的规划是无的放矢,白忙活。编制大学发展战略规划,必须高度重视对发展战略的思考和梳理。
(三)重数量增长,轻质量提升
毫无疑问,编制规划的目的是要谋划学校发展、提升办学质量(特别是人才培养质量)。但目前国内大学发展战略规划普遍偏离了“质量为先”的根本使命,存在着严重的“把增长当做发展,把数量当做质量”现象。大学本应以质量求生存,但在现实中内地大学基本奉行的却是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哲学。这一趋向也很大程度上反映在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工作中。无论规划中写下多少“质量为先”的誓言,但在具体确定目标、任务和措施时,又仍旧是以数量为先、规模指数为先,根本上奉行着“以数量求生存、把增长当发展”的路线。尤其是,人才培养和教师发展都不同程度上受到忽视、轻视,见物(各种数字指标)不见人,针对教师和学生这两大主体发展的描述很少,即使有,也只是冷冰冰的符号和空泛的数据,离他们的真正需要相差甚远。欧美及港台的优秀大学则不然,他们在编制发展战略规划时把主要精力花在人才培养和质量提升上。例如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在编制规划时进行的九项专题调研基本都集中在人才培养和质量提升上,包括:使命与价值观、教学质量、招生与管理、沟通、服务质量、体育运动、基金、校园、基本教学条件,而对增长指数却很少作出具体规定(在这点上,香港科技大学亦是如此)。这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本文认为,规划中适度地用增长指标来描绘未来蓝图有必要,但最重要的(或核心目的)还是解决问题、提升质量。
(四)编制过程理性不足
主要包括:1、没有清晰严肃的的战略问题界定,导致战略与规划两张皮(前文已述)。2、精英思想与群众智慧貌合神离,无法将二者融合在一起。3、没有专业分析报告,战略规划的可行性难以确定。4、没有预算安排,战略规划的真实性存疑。5、没有评估机制,战略规划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无法评价。
(五)实施机制不完善
主要包括:1、权威性不够。虽有教代会、教授委员会表决,但没有政府审批,没有评估机制,没有责任追究,难以保证战略规划不束之高阁或半途而废。2、目标分解不到位。既缺少纵向分解(学科—专业—课程),也缺少横向分解(院系—职能部处—人员),更缺少进程分解(年度—学期—季度),到底谁来实施战略规划不清楚。3、战略进程控制乏力,规划易解体。在我国内地一些大学,规划做完了,就少有人再问起规划实施进程中的事,更别说去监控了。
(六)文本语言存在问题
缺乏特色,与他校在体例上相近、在格式上相符、在内容上大同小异,在关键词汇和用语方面也高度雷同,与规划编制所要求的特色化、针对性、创造性不相符。具体包括:1、空泛的议论太多;2、自我表扬的语句太多;3、不知所云的通用性语句太多;4、别人的话太多;5、面面俱到、掩盖重点的话太多;6、过于工整雕琢的话太多。
以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发展战略规划的伤害和影响极大,导致战略成了“只有数字增长没有质量提升的虚胖战略、没有创造的模仿战略、不切实际的口号战略、不审时度势的僵化战略、不依靠群体的领袖战略;导致规划成了没有教育质量提升目标的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价值观混乱的数量规划、以增长代替发展的发展规划、没有可行性分析报告的发展规划、没有文化含量的校园建设规划、多数师生不清楚也不明白的学校规划、看不到战略家的战略规划。
二、编制大学发展规划应把握三个维度,抓住八个要点,遵守三组要求
总体而言,编制大学发展战略规划,必须适应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符合自身大学实际和大学发展战略规划文本要求。具体包括:
(一)从宏观战略上把握三个维度
1、把握大学历史、大学现实、大学未来维度,从大学发展的时空更替中找寻编制发展战略规划的精义。在这个维度上,大学要分析的是自己的历史、现在和未来。即分析大学自身传统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技术设备优势等。在历史分析的基础上,对照现实,认真检查自己的学科优势图谱是否有变化,人才队伍、结构是否有变化,技术设备是否有优势。然后分析5年或10年甚至更长时间以后自身学科的图谱变化。
这个维度要解决的主要是大学对自身优势和劣势的认识问题。这是一个知己过程,也是大学发展战略规划制订的前提。
2、把握外国大学、中国大学、自身大学维度,从大学发展的横向比较中找寻编制发展战略规划的精义。在这个维度上,大学要把自身放在整个中国大学图谱中去分析。“211
工程”和“985工程”大学,还要把自身放到世界大学图谱中去认识自己。这是一个把自身与国内大学、国外大学横向比较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大学要解决的是在一个更大的大学体系中,对自身学科与其他大学学科的比较问题,这是一个知彼过程。
3、把握国际环境、国内环境、学校优势维度,从大学发展的环境变化中找寻编制发展战略规划的精义。在这个维度上,大学要把自身放在整个社会环境中去认识自身发展的问题。这个环境包括国内国际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技术环境、制度环境等。大学必须与其生存的环境进行科学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才能保持大学自身的科学平衡和持续发展。大学要把自身放在社会大环境中去思考发展的问题,这是一个知势的过程。总之,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制订过程,也就是大学知己、知彼、知势的过程。只有真切地做到了知己、知彼、知势,发展战略规划才是有根基的规划,才是对大学今后发展有指导意义的并可以落实的规划。
(二)从技术操作上抓住八个要点
1、做好顶层设计。在编制战略规划前,大学领导层应首先廓清学校办学思想、办学理念,以及中长期办学目标、总体思路等宏观战略问题。
2、对规划进行规划,即对编制大学发展战略规划工作本身进行规划。编制大学发展战略规划是一项极其复杂和重要的工作,需周密组织,统筹规划,认真推进。一是组建领导和实施机构,主要包括:成立战略规划领导小组,负责规划制定的重要问题决策;成立战略规划调研组,负责规划调研、咨询、专家分析、审批等过程的协调和规划总报告的起草;成立战略规划咨询委员会(成员包括校学术委员会、教代会、校友会以及离退休的校领导、资深专家、校外专业人士和社会名流等),负责对战略规划进行全面评议,并独立提出修改意见。二是把握五个环节,包括立项决策、组织班子;采集信息、调查研究;形成思路、多方沟通;起草文本、反复修改;达成共识、决策采纳。
3、充分掌握信息。编制发展战略规划必须熟知社会和教育发展形势以及学校的长处和不足,理解学校的历史传统和特定文化。
4、遵循比较优势原则。编制发展战略规划必须坚持走差异化发展道路,确定优先目标,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贪大求全,凸显特色。
5、紧紧围绕“提升教育质量”这一根本使命,针对学校存在的问题而不是针对成绩来编制战略规划。
6、保持足够弹性,以便能够在不改变总方向的情况下,随着环境变化而对战略规划进行调整和修改。
7、不宜过细。战略规划是一种带全局性的总体发展规划,也是基层教学和管理机构的工作指南,应主要立足于战略、思路、框架等。
8、重视实施和监控环节。实施和监控是我国内地大学编制战略规划时最易忽视的两个重要环节。规划一般包括环境评估、战略规划、专题规划、操作性行动计划、规划的实施、规划的监控等程序。而我国内地大学编制规划时大都没有实施计划和要求,更别提监控了。
(三)从工作策略上遵守三组要求
一组是慎重思考“四个核心判断”:是为学校领导做规划还是为大学做规划;是编制规划文本还是规划学校发展行动;是回避矛盾还是超越矛盾;是描绘蓝图还是解决问题。
二组是做到“四个结合”:将编制文本与进行策略研究结合起来;将描绘蓝图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将领导意志与教职工愿望结合起来;将编制规划与规划执行结合起来。
三组是做好五项工作:学校主要领导必须在规划中扮演积极的角色;以学校主要领导为核心的规划小组要充分听取各个方面的意见;学校的各个部门与教学科研单位均要以规划为己任;要认真研究我国高等教育的宏观政策与发展趋势;可以适当的方式邀请校外的规划专家参与进来,借助外力共同做好学校的发展战略规划。
【作者张桂国系暨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