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寿其:以“国字头”和国际化助推高水平大学建设

  当前,我国正步入转型期,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把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举措。这深刻表明,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必须要有高水平的高等教育的支撑。

  什么样的大学才能称之为高水平?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汉尼斯曾对“卓越”大学列出5个指标,即教职员工的生产率,包括引文和出版物的情况、研究的影响、奖项和同行的评估、学生质量以及教学质量。如果一所大学能够在这5个方面都做到了国内有地位、国际有影响,那么,这所大学就一定是高水平大学。

  一、“国字头”品牌是高水平大学的基本内涵

  “国字头”是我们对国家级的学科、项目、人才、成果以及各类奖项的总称,这些都是体现学校办学实力与水平的关键指标。尤其是作为一所地方高校,只有将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培养质量、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置于国家级平台上加以考量,其特色和水平才能得到社会的肯定和认可,才能做到“国内有地位”。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十一五”期间,我们将实施“国字头”品牌建设工程作为提升内涵、加快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进程的战略引擎,通过“国字头”项目的不断突破,造就、催生事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引领、带动学校整体水平不断向前迈进。

  (一)是努力打造教学品牌

  江苏大学组建后,我们及时确立了“人才培养是学校工作的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教学质量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教学改革的基本出发点是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2005年,学校在获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优秀”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推进以五大子工程和20个具体建设项目为主要内容的质量工程和研究生创新工程,建设形成了以4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门国家精品课程、2个国家优秀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2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为代表的一批优质教学资源。在这批优质教学资源的引领下,学校连续3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榜上有名,2次喜捧“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优胜杯”。2010年,学校成为全国5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61所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和江苏8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高校之一。

  (二)是努力打造队伍品牌

  队伍建设上,我们始终坚持“不遗余力、不惜重金、不拘一格”的工作方针,每年设立3000万元专项经费,同时还专门成立了人才工程办公室,倾力培育人才。“十一五”期间,学校面向海内外公开选聘了4名“江苏大学特聘教授”和一批讲座教授,他们的加盟迅速将学校的相关学科带入国内甚至国际学术前沿。目前,学校的高端人才队伍建设已初见成效。“十一五”以来,学校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千人计划”实现突破,2人获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7人跻身“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同时获批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1个。学校连续3次被评为“省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

  (三)是努力打造科研品牌

  学校重点在项目、成果、平台3个方面倾力打造科研“国字头”。“十一五”以来,我们承担了国家级科研项目441项,其中国家“973”子项、“863”重点项目以及重大科技专项40余项,国家自然基金351项,国家社科基金25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6项。在这批“国字头”的支撑下,学校形成了一批标志性的创新成果:学校荣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6项;“中—澳功能分子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由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亲自揭牌;“水泵及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为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校与镇江市共建的大学科技园跻身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学校还两度荣获科技部颁发的“金桥奖”,并被评为“江苏省‘十一五’获重大科技成果奖励成绩显著高校”。

  (四)是努力打造学科品牌

  高水平大学关键要有一批具有“话语权”和“显示度”的高水平学科。三校合并以来,我们在致力于优化完善工学、医学、理学、经管、文史哲法教五大学科板块的基础上,积极构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交叉渗透、具有较强内生力和拓展力的学科体系,实施重点学科建设工程。学校学科特色得到进一步彰显,形成了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省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等一批优势学科。优势、重点以及新兴交叉学科的形成与涌现,有力引领、带动了学校内涵实力的快速提升。

  二、国际化程度是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标志

  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和人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整合与配置,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世界范围内的教师、学者、学生的流动性越来越大,大学通过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在世界范围内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成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国际化程度成为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标志。

  我校作为全国第一批有条件接收外国留学生的200所高校之一,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面向34个国家举办了15期农机设计与制造培训班,为发展中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农机管理和技术专家。学校曾获“新中国输出中华文化和技术优秀单位”称号。这是我校在国内有影响、行业有地位的重要历史基础。为此,我们在学校“十二五”规划中,把国际化与“国字头”作为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的两大战略引擎。特别是在规划中,我们对学生的国际流动、教师队伍国际化、教学与课程国际化、国际合作研究、国际合作办学等5个方面都明确了具体指标。对学生的国际流动,我们提出到2015年,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学生比例要达到在校生的3%,研究生中外国留学生的比例也要达到3%。为此,学校专门设立海外游学奖学金等,资助经济困难的优秀学生赴海外游学或参加海外学术交流。对教师队伍国际化,除每年引进50名左右海外博士外,教师赴境外高水平大学或研究机构进修深造1年以上的比例要超过10%;同时规定,国家重点学科、江苏省优势学科及江苏省重点学科建设经费的10%必须用于国际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以此提升教师的国际化能力和水平。在教学与课程国际化方面,我们将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课程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双语课程比例,建成3至5个国际化专业,全英文课程外籍教师比例要达到30%左右。在国际合作研究和国际合作办学方面,我们将建设3至5个高水平的国际科技合作平台、新增1所孔子学院和5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并要力争创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等等。目前,我们已与美国、日本、德国、俄罗斯等国家的4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奥地利格拉兹大学合作建设了孔子学院,与德国马格德堡大学和英国利兹大学分别联合开展了研究生培养和本科国际课程实验班。外国留学生培养由本科生拓展到硕士、博士研究生。

  三、以“国字头”和国际化为两翼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

  在高水平大学建设方面,我们通过狠抓“国字头”项目和推进国际化进程,进行了初步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国字头’工程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抓手,国际化是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有效途径”已越来越成为全校师生的共识。“国字头”和国际化作为高水平大学建设的两个重要方面,在未来事业发展中,我们将进一步把两者紧密结合,通过“国字头”项目建设打造国际化的平台,通过加快国际化进程提升“国字头”项目的内涵和国际影响力。

  具体来讲,在“国字头”方面,我们将在倍增已有教学、科研、学科、队伍等“国字头”数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国字头”新领域,尤其是要在院士的引进与培养、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国家“973”项目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努力扩大“国字头”的覆盖面。在国际化方面,我们将按照“外国留学生留学中国重要目标高校和江苏省教育对外开放先进高校”的总体要求,在教育规划纲要的指导下,认真制定国际化工作校院两级规划,着力完善国际化工作推进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进一步强化国际化工作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的紧密结合,深入推进创新人才、卓越人才、精英人才和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国际教育、人才、科技资源的共享和交流,不断增强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努力在“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双向开放格局中实现事业新跨越。

  【作者系江苏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