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2000年以来,大学发展战略规划受到广泛关注与重视,各高校纷纷开展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工作。然而,各高校现有的发展战略规划不乏依靠秘书班子的妙笔生辉,仅简单地将领导意图变为文本,关注和力图解决的多为眼前和短期问题,缺乏前瞻性、系统性、创新性的战略研究与思考,对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战略引领与保障作用十分有限。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l 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的宏伟目标,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无疑将从“由小变大”向“由大变强”转型,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对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认识,注重从长远思考和谋划高水平大学的建设与发展,增强发展战略规划的战略指导性与可操作性,更好地发挥大学发展战略规划在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中的战略保障作用。
一、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内涵分析
大学发展战略规划是指以大学可持续发展为研究对象,针对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队伍建设、资源配置、制度建设等系列教育活动而做出的全局性的、长远性的、合理的谋划,是大学践行办学理念和实现自我发展的行动纲领,也是大学实现科学管理、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其根本目的在于诉求积极主动、体现和谐理念、彰显优势特色,谋求学校长远、健康、可持续发展。制定战略规划对大学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大学发展战略规划是对大学精神和价值观的强力塑造
大学发展战略规划实际上是其大学精神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大学发展战略规划制定的过程,本质上是对大学精神及其使命、愿景等核心价值观锤炼、继承和弘扬的过程。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为了面对复杂的政府、市场、社会关系,应对竞争和多变的未来世界,需要进一步明确大学的核心价值,塑造大学的灵魂精神。大学发展战略规划中所确定的指导思想、战略定位、总体目标等就是大学灵魂精神和核心价值的具体概括和强力塑造,可以充分发挥其在我国大学战略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2.大学发展战略规划是对大学教育系统自身运行效率的自我审视
大学发展战略规划带有全局性,它确立了大学发展的总目标。大学发展战略规划也是合理的、科学的发展谋划,它包括了大学发展的战略思想、战略措施等内容。大学发展战略规划契合科学发展理念,其制定必须有根有据,立足基本校情,全面考察学校的基本现状,客观审视大学整个教育系统运行效率,准确评估近几年的发展成效,分析学校的发展特色与发展瓶颈,总结学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寻解决之道与战略举措,干预并引导学校的未来发展方向。
3.大学发展战略规划是对大学内部组织成员团结协作的有效凝聚
高等教育系统由众多子系统构成,有机组合成就和谐发展,反之,则会形成一个问题集群,解决不好甚至会走向崩溃的边缘。大学发展战略规划树立的是一种整体性发展思维,涵盖学校各方面,关联全校各部门。学校内部组织成员之间发生矛盾时,都应服从大局的需要,宁可牺牲部门利益,也要精诚协作,从而实现学校总目标。大学通过制定发展战略规划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统一思想、凝聚人心,提振精神,调动全员主动参与,促进大学内部各组织为了共同的目标团结协作、协调发展。
二、新时期制定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基础背景考察
1.注重对世界科技教育发展变化趋势的准确把握
当今世界,人才与科技创新成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知识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这种大背景下,教育的重要性、战略性在新世纪新时期空前地为世界各国所重视,在强调教育为国家服务的价值理念的同时,更加注重教育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尤其针对高等教育,纷纷出台相关战略政策,构思高等教育的未来。必须将我国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置于国际背景之下,密切关注当今国际科技教育发展的新态势,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高校各项工作,努力使我国高校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2.注重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的有效对接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然而,现有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却难以适应产业调整升级和经济转型发展对人才的现实需求,现有高校科研水平也难以解决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一大批兼具综合性、复杂性和挑战性的关键科学理论和技术问题。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十二五”将把教育发展和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如何进一步发挥好大学的职能作用,更好对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是制定大学发展战略规划必须思考的核心问题。
3.注重对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内在规律的深刻认识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很快实现了“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整体水平得到较大提升,加之随着数字化教育、教育全球化、终身教育等教育新技术、新理念的快速兴起与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呈现出新的特点与规律。高等教育正在担当起推动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重要任务,统筹规模、质量、结构与效益发展日益成为主导性教育目标,依靠内涵发展提高质量日益成为主导性发展方式。深化对高等教育发展内在规律的认识,准确把握发展新趋势,充分认识发展阶段性新特征,对于探索高等教育发展新模式,形成新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选择有着重要指导作用,将为高等教育的政策制定提供科学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三、新时期制定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视域维度选择
随着人们对战略管理观念接受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新时期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不再是简单的资料堆积、现象描述与事实归纳,而需要贯穿于从宏观价值判断到微观文本制定的全过程,对整个大学发展系统进行多视角、多维度的全面考察和科学分析。
1.时间维度:过去借鉴—现有基础—未来谋划
从时间的维度看,发展规划是基于过去的发展轨迹,立足当前的基本现状,谋划未来的宏伟蓝图。制定一个大学的发展战略规划需要历史的眼光,需要全面的认识自己,既要注重连续性,又要注重变化;既要注重现实,又要注重社会当前的需要;既要分析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又要统筹现有的教育资源,最终形成长远的发展愿景。
2.空间维度:国际视野—国内定位—区域特色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大学发展的生存环境已经与国内外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技术环境、制度环境等密不可分,可以通过资源流通、能量转换和信息共享实现自身发展。制定大学发展战略规划必须系统分析国际国内以及区域发展环境变化趋势和特点,要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准确把握世界发展潮流;要准确国内定位,161敏锐洞察国家发展战略目标与方向;要瞄向区域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凸显大学的区域化特色。
3.职能维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是大学的三大基本职能,这三大职能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工作,无论大学制度如何变化,培养人才始终是大学的首要职能;科学研究是大学的重要职能,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和途径,需要确立以人才培养为基点进行科学研究的发展思路;服务社会是大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功能的延伸,大学应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等更好的服务和引领社会。
4.战略维度:问题剖析—目标构想—路径选择
战略规划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战略问题剖析、战略目标构想和战略路径选择。首先需要对学校的现有发展进行全方位的诊断,摸清学校“家底”,准确判别学校在国内外的地位,系统分析和探究阻碍学校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及形成原因;其次基于学校的发展基础,根据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态势和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教育发展的历史要求,科学提出学校未来发展的整体战略目标构想;最后立足学校资源的获取与保障条件,选择实现发展战略构想的具体路径。
5.战术维度:党政谋划—全员参与—专业制定
高质量的发展战略规划需要“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和“自下而上”的全员讨论相结合:学校党政领导集体要联席谋划,提出战略规划的总体思路和制定的总体要求;要调动和发挥学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学校战略规划的讨论和制定,甚至可以主动与社会互动,邀请上级、社区、家长等为学校的发展战略规划出谋划策;要由学校规划部门牵头组织一支包括校领导、机关部处长、专 家 教授组成的专业规划队伍负责战略规划的文本起草与制定。
四、高水平大学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制定案例分析
地处我国西部,有着80多年积淀的重庆大学,适应重庆快速发展、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崛起和国家战略的需要,通过近两年的战略规划谋划和制定,基本理清并确立了中长期发展战略。战略规划为学校未来发展确定了“育人为本,人才为先,改革创新,重点跨越,实力提升,特色发展”的总体战略思路;明确提出了到2029年,建校100周年时,将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三步走”战略目标构想;主要就育人为本与质量提升,学科凝练与特色拓展,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人才强校与团队建设,开放办学与国际合作,基础建设与条件保障,文化传承与环境和谐等方面凝练了学校未来办学的重点与主要任务;重点从深化办学和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建立学部制与推进学科整合,创新资源配置模式和机制,完善绩效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充分用好国家和区域的重大政策等方面给予规划实施的制度与政策保障。
1.战略规划制定进行全校发动,确保全员参与,凝聚集体智慧
学校首次将基层学院发展规划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的内容范围,把规划制定的过程化为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凝聚人心的过程,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引导学校基层系统、师生员工都关注并参与学校的总体规划工作,形成遵守学校发展规划约束的民意自觉。在战略规划的制定过程中,学校先后召开了几十个规划座谈会、调研会和报告会,参与者包括学校领导、各部门、各院系的干部和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离退休教职工代表等。规划初稿起草完成后,将文本下发到各部门、各院系,组织召开不同层面和形式的研讨会、咨询会,反复论证修改,凝聚集体智慧,使其更完善、更具可操作性,也更加深入人心。
2.战略规划制定基于系统的时代背景与发展基础考察
制定战略规划不仅要把握国际国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洞悉科技进步对高层次人才的新需求以及社会对大学的新要求,而且要深入分析学校面临的主要矛盾与困难,正确看待长处和短处,尤其是潜在优势。战略规划的制定首先对学校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发展阶段进行了科学分析和判断,找准学校在整个区域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位置;其次从历史积淀与传承、现实条件与基础,主要差距与问题等层面对学校的发展基础进行了全方位的系统考察,分析学校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对比分析找出自身的比较优势,并对学校发展中的困难、不足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诊断,寻找学校发展的突破点。
3.战略规划制定基于对大学使命和职能的深化认识
培养和造就优秀人才是一流大学内涵中永恒的价值诉求,也是大学不同于其他社会组织的魅力所在。衡量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首先看它培养人才的水平高不高。规划明确提出学校在未来会花更多精力去完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一方面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努力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注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创新智慧竞相迸发,着力培养造就更多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
4.战略规划制定与“985工程”三期的立项建设相结合
随着新一轮“985工程”建设由“分期建设”调整为“长期规划、动态管理、分段实施”的常态化建设和管理,“985工程”成为学校战略规划实施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拉动力。本次战略规划制定正值“985工程”三期启动,学校明确提出规划制定应与“985工程”三期立项启动有机结合,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方面通盘考虑,探索相互促进、共同提升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通过有重点、有选择地追求卓越,凸显“985工程”建设对学校全面发展的带动作用,提高学校力、学水平和综合竞争力。这种有机结合,使规划提出的各项建设目标与任务落脚在更加扎实和可操作的基点之上。
5.战略规划制定与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内容相结合
战略规划主动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重大部署,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主要精神,明确学校将以“推进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改革,完善大学章程建设”和“探索学校与地方紧密合作的长效机制”两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为抓手,探索建立“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社会参与、民主管理、科学决策”的新型大学内部治理模式,完善内部决策管理和运行机制;构建部属高校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建设新模式,创新校地合作共赢长效机制,以此带动和深化其他改革,形成有利于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6.战略规划制定与国家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结合
战略规划始终将学校自身发展放到国家发展的全局中去思考,放到区域建设的大局中去谋划,充分利用学校突出的学科、人才优势,在发展中做贡献,在贡献中求发展,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目标需求,在不断为国家和区域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实现自身新的发展。在学校的努力下,市政府专门出台颁布了渝府发〔2010〕119号文件,把支持重庆大学建设成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纳入重庆市“十二五”及中长期规划,列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从资金、土地、配套设施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这对重庆大学未来10—20年的发展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五、结语
科学的战略规划能够引领和推动大学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使大学更好地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职能,并最终实现促进入的全面发展、推动经济社会进步的终极目的。本文基于参与大学战略规划工作的实践体会,深化了对新时期大学发展战略规划内涵的理解,深入剖析了新时期科学制定大学发展战略规划需要着重考虑的有关背景和把握的价值取向、时间轨迹、空间环境、职能任务、内容体系、参与主体维度,并结合实际案例,总结分析了经验,以供新时期制定大学发展战略规划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适应世界经济社会、科技教育快速发展变化趋势,把握大学发展内在规律和特点,制定彰显国家、区域特色和优势的大学发展战略规划,是一个系统、综合、复杂的永恒课题,需要我们不断共同努力。
【作者林勇系重庆大学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德敏系重庆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