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莉芳、郝英:研究型大学暑期学校:开放、国际、市场

  人才培养是学校各项工作的核心,近年来,在生源、教学、科研水平的激烈竞争中,以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成为研究型大学着力拓展的方向之一。开办暑期学校就是其中一个具体举措。以“985工程”高校为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皆开设暑期学校或暑期课程,面向国际学生,以及社会人员和职场人士,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前沿课程和国际交流的机会。厘清暑期学校几个关键问题,包括暑期学校的价值、办学方向、办学成功的核心因素等等,对研究型大学暑期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是非常有益的。

  一、暑期学校及其必要性

  有研究者对暑期学校做过界定,认为随着学期制度的改革暑期学校成为我国高校办学一种新的教学组织模式,核心是在暑期提供一定范围的课程进行集中、短期的学习。这是从实践、经验的角度对暑期学校的一种概括和总结,并没有清楚地描述暑期学校的理念和特色。从生源、课程内容、组织方式、经费等方面分析,暑期学校应该包括以下几个关键特征:①在暑期举办;②开放,面向校内外、国内外开放课程和项目;③多元,课程、师生、教学组织形式都具有多元化的特点;④收费。暑期学校有别于春季和秋季两个正式学期,更加强调课程的多样性和学生的多元性,要收费,甚至是高额的学费。

  (一)国外大学的暑期学校办学

  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很多大学都实行“两长一短”的学年组织形式,即一个学年包括两个学期和一个暑期课程,暑期课程时间较短,一般5—10周。美国一些州政府对暑期教学课程还有补助,英格兰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HEFCE)从1992年开始在大学推广AIRs项目,缩短其他学期,暑假增设一个小学期,针对职员、妇女和成年学生之类群体提供一些课程。欧洲大学的暑期课程主要为访学、留学人员设计,语言类课程居多。日本大学在暑期主要是为留学生提供语言课程。国外著名大学暑期学校在性质上不属于公共教育资源,因此是要收费的。一般而言,采取每个学分1000—2000美元收费标准的居多,高学费及背后隐含的盈利取向成为很多暑期学校办学选择的方向。

  国外著名大学的暑期学校具有开放、多元、国际化程度高、不断变革以适合消费者需求、高学费等特点。以哈佛大学为例,暑期课程始于1871年,暑期学校提供有学分的学科课程和各种项目,2010年,哈佛大学的暑期学校从 6月21日 到 8月6日 ,提供超过300门暑期课程,涵盖60多个学科领域,还提供针对不同需求的多种项目,包括海外学习项目、英语语言项目、中学生项目、教师进修课程和乌克兰暑期项目。选择暑期课程可以获得学分,或者满足对知识的好奇、获得新的职业技能。通过提供优质的学科课程、海外学习机会,以及开办各种国际研讨会与学术会议,不仅提高了哈佛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也提高了哈佛对各类教育消费者的吸引力和在全世界的影响力,这些正是哈佛暑期学校历时130多年长盛不衰的原因。

  (二)我国研究型大学开设暑期学校的必要性

  在我国,开展较早的是研究生暑期学校,研究生暑期学校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数学研究生暑期教学中心”。从2003年开始,教育部把暑期学校作为“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开始大力支持和推广,学科领域扩大到理、工、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暑期学校的正式学员是免学杂费和住宿费的。研究生暑期学校是教育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组织,委托大学承办的,主要由政府出资金支持。2000年以后,由大学自主举办、自主招生的暑期学校开始蓬勃兴起。我国很多研究型大学具有利用暑假时间安排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调查、实验的传统,然而,现代意义的暑期学校和实践操作在进入新世纪以后才逐渐兴起。2003年,南京大学主要针对本校学生,举办为期5周的暑期学校。2004年北京大学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开始在北京合办暑期学校,这所中外合作的暑期学校面向全球招生;2009年开始,北大暑期学校面向中学生招生,并且已经有一些大学、8所中学承认北大暑期学校的学分。中国人民大学从2009年开始,把暑期学校定位为国际小学期,从全球延聘优秀的教师,提供各个学科领域的前沿课程和语言课程,其中大部分是全英文授课。从现象上看,这些暑期学校是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自主办学行为,背后却蕴含深刻的教育和社会背景。

  1、教学改革的需要

  暑期学校在中国的蓬勃兴起,首先是研究型大学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自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以后,规模扩大、资金投入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大学越来越背负质量、绩效、生源竞争的压力,暑期学校的出现正是研究型大学之间在人才培养上激烈竞争的反映。人才培养质量涉及培养入口、培养过程和培养出口三个环节,入口是生源质量,出口是毕业生质量,大学通过招收优秀生源、对毕业生进行就业辅助等措施可以影响人才培养的入口和出口。因此,如何推进教学改革,对培养过程进行创新成为人才培养竞争的焦点。而教学过程的常规改革,包括教学法、教材、院系等的改革与调整,要么陷于旧的体制纷争,推进不易;要么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整体效果。所以,必须寻找新的切入口,另辟蹊径,以减少改革推进的阻力,提高改革的效率。暑期学校正是这种大学教学改革思路的一种反映。

  2、提升国际性程度的需要

  大学激烈竞争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加快了中国研究型大学迈向国际化的步伐。提升国际性涉及人员流动、人才培养合作、课程合作、项目合作等各个方面,大学要提高自身的国际化程度,必须在国际学生、海外教师等方面做工作,提高国际因素的比例,而暑期学校的开设提供了一个平台,可以促进国际学生和国际一流师资的加入,有利于国际会议、国际前沿课程和项目的开展。可以说,作为一种制度创新,暑期学校的出现促进了研究型大学国际化的进程。这一点,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把暑期学校定位于国际小学期获得成功,就是一个典型例证。

  3、建设学习型社会/社区的需要

  信息社会,知识创新和传播速度的加快导致对人的素质要求更高,知识和信息的处理、运用能力成为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因此,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社区成为个人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作为专门的人才培养和学习组织,学校是学习型社会/社区建设的主要依托形式之一。在常规的春秋学期之外,研究型大学开设暑期学校,可以为社区、为社会各类人群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凭借师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的优势和实验室、教室等场所的便利,暑期学校可以实现效益最大化,促进学习型社会/社区建设。

  暑期学校的兴起因应教学改革、提升国际性、建设学习型社会/社区的需要,是大学在学年组织形式、人才培养模式上的一次制度创新。如何把暑期学校与大学办学的总体目标结合起来,扩大暑期学校的影响力,关键是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暑期学校办学的开放性与国际性,这是解决暑期学校的办学方向问题;二是经费和质量问题,使其既促进学校办学目标的实现,又能适应市场、受益于市场,这是一个涉及暑期学校与市场关系的问题。经营暑期学校,必须把这些问题辨析清楚,才能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二、暑期学校的开放性与国际性

  高等教育发展的宏观背景和暑期学校兴起的微观环境决定了暑期学校的办学方向应该是“开放”、“国际”。开放性包括入学机会向最广泛的对象开放、课程内容向不同学科开放、课堂开放等几层含义,国际性体现在暑期学校的国际学生、国际教师、国际前沿课程、国际体验、国际合作、国际影响力等等方面。由于涉及学生、教师、课程、项目等几个要素,暑期学校的开放性和国际性要求很多时候是相互交叉,相互融合在一起的,我们可以从入学方式、课程设计、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来讨论开放性和国际性。

  (一)入学方式

  暑期学校的入学方式应该是开放、参与式的,本校学生、非本校大学生、中学生、国际学生、职场人士、社区居民都可以申请入学,并且一般无需入学考试或提供入学证明。暑期学校19世纪在哈佛兴起的时候,其理念之一就是让大学的资源为公众所用,如哈佛大学2010年暑期学校的300多门课程绝大多数都不需要申请和推荐书。在各种学科课程之外还有项目,只有其中一些项目需要经过申请。国内研究型大学暑期学校也大多采取学生申请、网络注册、学校审核的方式。开放、参与式的入学方式可以提高暑期学校的吸引力,可以最大程度体现暑期学校为公众服务、为社区服务、提高大学影响力的办学理念。

  (二)课程设计

  暑期课程的设计是开放的,要求暑期学校在课程内容、授课方式、师资选聘、授课对象等方面秉持开放、多元、合作的指导思想,提高课程的吸引力。①课程内容的开放体现在前沿、跨学科。②授课方式的开放体现为多元和可接入性,可以采取课堂讨论、学术会议、在线交流等多种方式,让不在同一个地点的学生都能分享这门课程。③师资是课程设计的关键,师资的选聘要开放,可以把暑期学校做成一个平台,让处于不同地点的、持不同学术观点的一流学者聚集在一起,进行深层次交流,为学生提供学术盛宴。④在授课对象上,向不同类型的需求者开放。暑期学校为来自不同地区、不同类别的学生在一起学习、讨论、研究、实验、实践提供高层次平台,它打通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打通了本科、硕士、博士等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促进了本校学生和外校学生、国内学生和国际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还可以与社区合作开展课程和项目设计,向社区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服务;向中等教育阶段开放,与中学合作,吸纳中学生参加暑期课程,与中学教育衔接起来。

  (三)国际合作与交流

  暑期学校的生命力在于它的特色和优势,尤其是国际性和前沿性。国内研究型大学暑期学校或与世界一流大学合作、或邀请世界一流学者,提供前沿课程和项目。邀请高水平的学者进行教学、指导实习;邀请国外一流学者访学,进行学术交流、合作研究;接受国际学生,包括学历生、语言生和各种交换生,为他们开设学术前沿课程、传统文化课程、语言类课程;举办各种论坛,为国际学生和本校学生、国内其他学校学生交流提供机会,创造条件;通过诸如此类的办学活动,提高自身的国际化程度,从而促进学校国际性的提升,已经成为国内很多研究型大学暑期学校的办学方向。2004年,北京大学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合作,在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开办LSE—PKU暑期学校,开设金融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课程,面向全球招生,由世界顶尖教授用英语集中二到三周授课。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暑期学校聘用来自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剑桥大学等多个国际一流大学的20名享有国际声誉的知名专家学者,提供西方最前沿的经济金融教学方法和理念;并且邀请来自牛津大学、东京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20余所国际一流大学的48名教师承担暑期学校核心课程。自2007年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与德国乌尔姆大学也合作举办“同济―乌尔姆大学研究生分子医学暑期学校”。诸如此类,由于管理和体制上的灵活性,我国研究型大学暑期学校在国际性、前沿性方面已经起步,并且取得一些成效,成为大学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提高国际性的排头兵。

  在办学过程中,运用、把握好暑期学校的开放性,面向国际,可以把暑期学校办成与春秋学期教学衔接的实践教学课堂,与中学教育衔接的大学预备课堂,与社区教育衔接的终身教育课堂,与国际教育衔接的国际前沿课堂,符合现代大学教育理念,符合全球化时代大学激烈竞争的需要,成为研究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社会服务形式的一个重要举措。

  三、暑期学校与市场

  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大学的发展越来越受益于市场的繁荣,收费、绩效、效益成为这场改革的关键词。大学逐渐从象牙塔走入社会的风暴中心,虽然争议不断,但暑期学校作为大学组织中一种特殊的教学组织形式,仍然在有意无意之中被大多数大学安排成为市场机制运作的试验区。国内研究型大学暑期学校虽刚刚起步,我们也可在收费、社会资源投入、机制的灵活性等方面更多地运用市场成分。

  (一)收费

  收取高额学费,并且根据市场行情不断调整是暑期学校与市场紧密联系的一个关键特征。以哈佛和北大为例。2009年,哈佛大学4个学分的课程,学费是2475美元,8个学分的课程是4950美元,注册费50美元,房租4250美元,健康保险费165美元,这样每个学分的学费是近619美元,加上住宿等费用,算下来每个学分要付1177到1735美元,这还是学校列明的一般收费情况,具体到每个课程和项目还有差别。北京大学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合办的暑期学校2007年有来自4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多国际学生和中国学生注册,学费为10000元人民币一门课,相当于5000元/学分。而且根据市场情况,暑期学校的学费经常会有调整,2010年哈佛大学暑期学校学费比上年涨了105美元,房租涨了200美元,健康保险费涨了10美元。有学者指出暑期课程应当是教学计划外的选修课或必修课的重复开设,因为学生并不必须选择暑期学校课程,因此学生如果选择就是基于教育私人收益的私人行为,暑期学校的学费应当完全由私人负担。质言之,由于暑期学校不属于公共教育资源,政府没有任何货币投入,所以大学可以而且必须通过收费、通过市场途径来解决经费问题。甚至,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一位资深教授就认为暑期学校办学就是大学解决办学经费不足的一种有效措施。

  (二)引入市场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效率机制

  由于暑期学校不在教学计划安排之内,政府也没有提供资金资助,决定了暑期学校只能向市场寻求资源,必须对市场需求具有高度的灵敏性。以哈佛为例,对于课程的内容,哈佛暑期学校通过对以往课程的注册人数以及该类课程在学术学年中注册情况的监测而准确地把握其对于学生的吸引力情况,从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国内很多研究型大学暑期学校也有选课学生低于一定人数的课程将被取消的规定。暑期学校在实践操作中,应该让市场竞争机制和供求机制、效率机制发挥作用,由供求关系和效率决定课程和项目的开设,没有学生注册的课程要及时调整;在师资选聘和薪酬中引入竞争机制,为一流学者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薪酬,都是暑期学校提高竞争力和影响力可运用的实际策略。

  无论是开放性、国际性还是与市场紧密联系,暑期学校的成功运行都涉及生源、师资、课程、资金、教学管理等多方面因素,国内研究型大学暑期学校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凝聚优势和特色:①暑期提供的课程应该是各学科的前沿课程、精品课程和跨学科的通识课程。如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暑期学校开设学科通用或学科前沿课程、中国研究系列课程、语言培训(对外汉语、英语)三大类共55门校级核心课程,基本采用全英文授课。②一流的授课教师。暑期课程的主讲教师必须是享有声誉的一流学者,对听讲者才会有吸引力和号召力。③资金充裕。暑期学校办学需要一定的运行资金,资金来源是一个问题。由于没有政府资金投入,暑期课程应该多渠道筹资,吸纳社会资源办学。④合理安排时间,不宜过多增加学校相关人员的工作负担。暑假小学期一般4—6周,始于6月下旬,结束于7月底或者8月上旬,如哈佛大学2010年暑期学校,从 6月21日 到 8月6日 ,共6周;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暑期学校,从 7月5日 到 7月31日 ,共4周。应该科学安排教学和管理工作,使教师、相关行政人员获得合理的轮休和自由科研时间,从而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干扰因素。

  【作者胡莉芳系中国人民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室副教授;郝英系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教育学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