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武、胡中波、郑伦楚:以学科交叉路径培养本科拔尖创新人才的探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高等教育要“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针对我国较长时间内杰出人才培养不足的问题,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引发了社会各届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的高度关注。高等教育如何进一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成为新时期中华民族的共同思考,而且本科阶段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阶段性作用。华中师范大学通过学科交叉的有效形式,在培养方式、成长环境等方面努力思考,力求找寻到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科学性、可行性路径。

一、实施学科交叉是培养本科拔尖创新人才的有效路径

本科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可能有多种途径,许多高校都在结合各自的教育实际进行必要的创新性改革和实验。国家也在《教育规划纲要》的改革试点中重点选择一批高校进行了重点布局。国家、学校和社会都期待着在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上有一些重大突破。在众多的培养计划中,我们不能忽视学科交叉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扩展原有的人才培养视野。传统的人才培养体系经常囿于某一个方面人才的培养,往往培养的是单一的学科专业人才。大学本科阶段的教育培养可能仅仅限于单一的与社会市场和单一专业的对接培养,视野的局限性很大。学科交叉的方式可以大大扩展原有的人才培养视野。其培养的人才不再拘泥于某一学科专业,可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多学科、多专业,培养定位更为丰富,视野更加开阔和广博。

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合理完善的知识结构是学生创新性的源泉,而通过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可以给予学生更为宽广和厚实的专业基础,在学科交叉的路径上,完成创新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储备,学生学科基础知识的复合型得到增强和延展。本科生的课程体系中需要强化这种学科交叉知识的有效设置和融合。

为人才培养创新找到增长点。人才培养的创新增长点来自于何方?其中之一就是学科交叉。许多高等教育专家指出,创新人才的养成,必须来源于知识结构的创新和复合,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在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方面做出必要努力。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更加需要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学科交叉在新的时代和新的科技教育发展条件下,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人才培养创新增长点。通过学科交叉培养创新人才也已经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界的基本共识。

二、通过学科交叉培养本科拔尖创新人才的实践

学科交叉是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础,是培养优秀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华中师范大学正在积极开展相关的探索与实践。

开设单独的学科交叉班。自2004年以来,学校已经开设了化学—生物学、新闻传播—信息技术、数学—物理学等7个交叉班。共同特点是通过两个具有一定交叉性的学科知识融合,通过选拔具有一定基础的优秀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单独培养,以期在学科交叉中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交叉性、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主要目标是希望学生毕业后能够继续从事更高阶段的交叉性复合型知识深造,从而在创新性培养方面具有更高更强的能力。

强化知识的交叉融合。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强化知识的交叉融合。学校的化学—生物学交叉班,自2004年开办以来,在化学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两个合作院系的共同管理下,积极加强交叉班级的课程知识结构设计,二者在分子生物学领域找到了共同的学科交叉点。通过交叉班级独立设置的教学委员会研究设置交叉课程结构,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培养效果。己经毕业的学生80%以上都能继续到国内外一流大学或科研院所进行深造和学习,显示了较强的研究创新能力。

定位在为研究生教育阶段输送优秀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体系是一个连续的和不断持续的过程。本科阶段只是这一培养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基础性、阶段性过程,因此,《教育规划纲要》中才要求探索能够“贯穿各级各类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其中,应该包含着要贯穿本科生阶段和研究生阶段教育的思想。我们的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必须要考虑为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优秀生源的问题。因而,在交叉班的培养目标设计上,必须突出和强化为研究生培养输送优秀生源的直接目标。强调学科交叉教育资源的共享。交叉班的培养不能建立在“空中楼阁”上,必须要有相应的学校交叉资源配置和投入。在交叉班的培养实践中,尤其要强调学科交叉教育资源的投入和共享。一流的教学效果必须建立在一流的教学师资、一流的教学设备、一流的教学管理以及一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上。交叉班人才培养必须强化学科交叉资源的共同投入和真正共享。只有在保证教学资源真正充分投入的前提下,学科的交叉性才能在学生的人才培养实践中得以充分体现。

着力培养学科交叉型的师资队伍。交叉培养的实践过程中,学生往往反映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学科交叉型的师资不够,老师的知识结构和学术研究视野并不能完全满足交叉人才培养的需要。这就需要不断强化 和提高 老师的学科交叉研究和教学水平,需要培育创新型的学科交叉师资。具体的手段有两个:一是从近年来毕业的学科交叉高层次人才中引进相关师资。这也是我们积极致力于学科交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二是强化现有师资学科交叉水平的培训和提高,鼓励他们积极投入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和本科学科交叉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交叉班对学生实施比较全面的科学研究训练导师制度。管理部门根据合作培养院系的师资情况和学生意向,在尊重师生双方选择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为学生配备科研训练导师。学生参与导师相关研究项目,并在科研实践中逐步掌握科研训练的相关基础和必要技能。相关部门和院系对导师工作情况进行必要考核和鼓励。有的导师,还会主动对学生进行人生规划和学术规划的引导,促进交叉班学生与研究生等的交流和研讨,尽快进入研究角色,熟悉科学研究路径,为研究生阶段的继续学习奠定良好基础。总之,具有良好学科交叉型的师资力量是开展本科学科交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

三、学科交叉培养本科拔尖创新人才的体系建设

本科阶段的培养只是拔尖创新人才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学科交叉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需要在实践中增加学习知识的广度,帮助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相关学科交叉领域的知识,体现复合型人才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研究创新思维,提高科研和研究能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养成与提升。今后,还需要在改革实践中完善体系建设:

一要找到学科知识的交叉点。交叉人才的培养不是空泛的、嫁接式的,学科知识的交叉性必须在课程设计上认真考虑。现实实践中,必须认真科学地设置相关课程体系,避免学科之间的简单嫁接和工具式的知识结构拼凑。比如,化学、生物学学科的交叉可以在分子生物学的领域体现;化学、物理学的交叉可以在材料科学上体现;新闻传播、信息技术的交叉可以在数字媒体现代新闻传播学基础上体现;数学、物理学可以在偏微分方程等交叉领域体现。交叉人才的培养必须紧紧围绕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点进行具体展开。

二要落实交叉资源的配套。交叉人才的培养必须投入相应的教学资源,国家、学校和社会都必须为学科交叉的产生和相关人才培养开辟相应的支持渠道。新一轮的专业调整和设置工作中,国家教育部正在积极考虑相关问题。一批对我国具有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已经先行启动,进入学科专业调整的范畴,学科交叉的作用已经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认识。国家、学校和社会正在为此投入更多的必要资源。作为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的本科阶段,学科交叉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其应有之义。国家、学校、社会必将投入更多资源,用于学科交叉本科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三要完善相关管理机构。交叉人才的培养是突破我国高等学校现行管理框架的事物。为了促进学科交叉人才的培养,必须对现行的管理体制做出调整。华中师大对交叉班的培养在院系管理的基础上由学校教务处进行综合协调管理。但在实际运行中,还是出现了诸多管理上的问题。相关合作院系并不能很好合作,教务和学工等部门并不能很好配合,学生的管理归属和心理倾向并不能得到有关管理部门的完全认可。所以,出台相应的管理机构改革计划是必要的事情。目前,一些高校正在思考或者已经成立进行统筹管理的院系。无疑,这将是对我国现有高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一次重大变革。但是,具体的改革走向,还有待实践的进一步证明。

四要创新相关管理制度。与学科交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相配套的,还需实施一系列的创新管理制度,如实施滚动淘汰制或淘汰制、导师制或科研项目参与制、项目组制等等。尤其是要采用新的考核方式,交叉班不是“进门定终身”的考核方式,在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一贯勤奋和择优强化。管理部门会不定期地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综合素质、学业志向等对班级成员进行综合考核,适当淘汰一些不再符合交叉班学习要求或与交叉班学习目标不再符合的学生,有的班级可能还会适时根据标准吸收选拔一些优秀学生中途进入。考虑到学习的连续性一般到后期不再允许申请进入,淘汰的比例也可能会越来越小。总之,要提升人才培养效果,必须在管理制度创新上多下功夫,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其创造性。适当的时候,可能还要实行更加灵活的学分认定、成绩认定、毕业认定和综合考核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