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锋:树立大科学观,创新跨学科科研组织模式

近代以来的大部分时期,科学研究的主要组织形式是以自由探索为特征的小科学,不少重大的发现也是由这种组织方式而来。二战以来,随着以人类基因组计划、哈勃太空望远镜计划等为代表的科研项目的实施,大科学更多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尽管引起了许多争论,大科学以其精确的目标指向、注重团体协作和社会需求等特点,成为大型科研项目的主要组织形式。对于高校科研来说,树立大科学观,积极参与国家的重大科研项目,有助于打破高校分立的学科体系,促使各学科交叉融合。

一、我国高校科研组织模式的历史沿革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以苏联的高等教育制度为蓝本,适应当时社会经济建设对专门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在办学体制、内部组织结构、教学工作等各个方面对旧的高等教育制度进行了根本改造,由此建立了全新的社会主义大学制度,高等学校主要承担人才培养职能。改革开放以来,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职能逐步受到重视,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据日益重要的地位。回顾我国高校科学研究工作的发展历程,高校科研组织模式的变迁主要经历了以下3个阶段:

个别的自发行为时期。新中国成立之初,借鉴苏联模式对我国高等教育进行了一场深刻变革,其内容主要包括:被称作院系调整的大学体制改革;以专业设置为中心的大学教学制度改革;设置科学院系统。作为这场改革的产物,大学内部组织系统方面将过去的“大学—学院—系”的三层次系统改为“大学—系”的两层次系统,系下面设置的各专业教研室,主要任务是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此外,国家单独设置了科学院系统,将主要的科技任务交给科学院来承担,高等学校中的一些骨干力量被抽调到科学院,而高等学校主要承担人才培养任务,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国家较少依赖高校的科技创新职能。因此,直到改革开放以前,我国高校整体的科技创新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这一时期我国高校尚未组建正式的跨学科研究组织,科学研究也一直是个别学者的自发探索行为。

逐步步入正轨时期。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大学应办成教学和科研两个中心”,极大地推动了高校科研功能的提升。同时,针对旧的科技体制已日益不能适应经济、社会以及科技创新自身发展的需要,国家于1985年开始进行国家科技体制的改革,高校的科技工作伴随改革的推进而逐步得到重视。在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联合推动下,我国高校的科技创新工作从1985年步入正轨,科学研究作为高校科技工作的一种组织形式开始得到一定的发展。而后国家制定和实施了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并在高等学校设立了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等。但是这些初期的科研组织大都是挂靠在系下面,以虚体形式存在,原有的“教学型”大学的学术组织和功能越来越不适应“两个中心”的建设。

蓬勃发展时期。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启动了高等教育“211工程”和“985工程”,为我国高校特别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2004年,教育部启动了“985工程”的二期建设,主要内容就是以国家科技创新平台等建设为依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改变高校科研小而分散的研究模式,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与资源的共享,汇聚能够产生重大科技成果的科技创新团队,大力扭转高校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科研资源分散、科研目标偏小的局面,提高学科交叉汇聚能力,增强高校的自主创新能力。在这一政策推动下,国内高校开始建设以原始性创新为重点的基础研究创新平台、成果转化和工程化研发平台,日益重视组织多学科力量协同攻关,开展跨学科研究。

二、我国高校科研组织模式演化的剖析

如前文所述,我国大学的组织结构基本上是建国初期参照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这种模式主要是服务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在一定历史阶段内,对我国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与学科专业建设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但由于其固有的划分过细、壁垒森严等弊端,难以适应大科学时代的需要。

(一)单学科科研组织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高校纷纷启动学院制改革,建立了校—学院—系(研究所)三级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来教研室组织较为狭窄、壁垒森严的弊端,但在总体上,学院(系)等基层学术组织的设置仍然主要以传统的学科或专业为设置标准,而且学院设置总体上数量偏多、规模和学科容量偏小,常见有许多相关性很强的学科被分散在不同的学院。这种组织结构模式主要关注同一学科领域各学科之间的源流、衍生关系,却未能反映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相互藕合、互动关系,导致学科间缺乏联系和合作。此外,在我国高校传统的内部管理体制下,教师的岗位编制隶属于一个特定的学院,“单位人”的身份使教师对学院有较强的依附关系,由院系安排其教学和科研活动,致使院系之间、学科之间界线分明,不同学科的人员之间缺少交叉与合作,缩小了科研人员可得到的资源范围,成为阻碍教师进行跨学科研究的体制性障碍。由于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基本上都是以学科为中心而建立起来的,在这样的组织结构下,各院系和研究中心都只是努力在自己的学科领域范围内寻求科学研究工作,这就导致了研究领域狭窄,研究视野不宽,研究力量分散等缺点。

(二)跨学科科研组织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内一些研究型大学逐渐认识到了跨学科组织建设的重要性,日益重视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尤其是自“211工程”、“985工程”实施以来,产生了一批适应科技创新和学科交叉,极具活力的跨学科学术组织,如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科技创新平台等,跨学科组织建设取得很大发展。但与此同时,当前大学跨学科组织建设的发展还面临着诸多问题。现行管理体制强化学科边界,人为造成学科条块分割,学科之间产生壁垒保护。大学以课题项目为核心的研究团队,以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基地的科研平台,其研究成员的行政管理关系嵌套在某一院系下,硬件资源镶嵌在院系,或者镶嵌在某些集行政和学术权力为一体的师徒式团队中,资源分散,其科研共享和继续建设没有组织支撑。有些大学虽然成立了跨学科研究组织,但多以虚体为主,成立之后无甚进展,流于形式,建设时行共享之名,运行时又各自为政,存在平台难以整合、队伍难以汇聚的困难,相关学科及学院依然是互不往来,各行其是,难以实质性地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以及合作创新研究的发展。

近代学科的发展经历了综合、分化、再汇聚的过程。20世纪中叶以来,学科的发展呈现综合化、整体化趋势。当前,打破学科间的条块分割,促进学科交叉和融合,开展跨学科研究,已成为科技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创新源泉。所谓跨学科研究,是团队或个人的一种研究模式,它把来自两个以上学科或专业知识团体的信息、数据、技能、工具、观点、概念和理论综合起来,加深基本的认识,或解决那些不能用单一学科或研究领域来解决的问题。真正的跨学科研究不是把两种学科拼凑起来,而是思想和方法的结合。

1、学科交叉、融合与汇聚是现代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开展前沿科学研究需要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与汇聚。现代学科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而跨学科往往就是科学革命的爆发点、新兴学科的生长点、重大技术的突破点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制高点。近代科学上的重大突破、新的生长点乃至新学科的产生,经常在学科彼此交叉和相互渗透的过程中形成。

2、解决当代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需要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开展跨学科研究。当代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包括资源、环境、健康、生命科学等,已不是单纯的某一个学科领域的问题,而是综合性、交叉性问题,不是单一的或哪几门学科所能完成的,而需要多个学科或专业、多种知识领域的专家、学者合作才能解决,只有综合运用多学科、跨学科的观念、理论、知识和方法,通过多学科协同作战才能突破创新,跨学科研究已经成为解决复杂的科技问题和社会问题的重要手段。

3、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跨学科研究起步较晚,跨学科研究的组织化水平较低。近年来,虽然一些大学开始重视学科交叉融合,并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以学科分化为基础的传统的学科组织体系仍然是制约学科交叉融合的瓶颈。如何有效建设和发展高水平跨学科组织,打破狭窄的学科专业壁垒、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一直是我国高等学校建设与发展中需要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高校跨学科科研组织模式的创新思路

高等学校尤其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一般都具有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综合性强的特点,具备跨学科研究的良好条件,大批基础性、战略性、综合性、前瞻性的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在研究型大学完成,许多原创性成果是研究型大学多学科协同攻关的结果,许多新兴、交叉学科在学科交叉融合过程中产生。当代科学研究往往不是一个人、一个实验室或一个学科的力量所能完成的。高等学校应当顺应“大科学”时代科研发展的要求,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创新高校科研组织模式,打破大学学科封闭、各自为阵的局面,按照促进学科的交叉、学者的交流,为跨学科研究奠定组织基础,促进高校科学研究的繁荣。

加强跨学科研究的组织领导和统筹规划。高校虽然具有学科林立的优势条件,但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却不是学者个体能够自发完成的,而首先需要在学校层面上,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规划,在观念上认识到开展跨学科研究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打破部门主义、本位主义的狭隘观念,加强资源整合,瞄准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依托学校优势学科,凝练科研方向,在此基础上组建一批跨学科研究组织或跨学科研究团队,并给予必要的政策与财政支持。

建立健全跨学科科研组织的运行机制。跨学科科研组织一般有实体、虚体之分。实体的跨学科研究中心有固定的研究场所和设备,并作为学校一级科研机构进行管理;有一定的人员编制,以一定的标准不断淘汰补充,同时,研究中心的人员一般实行“双聘制”,同时受聘于相应的学院,承担学院一定的教学、科研任务,在考核上施用动态的“过程管理”。通过实体型研究中心的设置,将交叉学科的研究成果作为新的知识引入组建研究中心的学院的教学、科研活动中,充实和更新传统学科领域,进而促进传统学科与交叉学科共同发展,形成交叉学科与传统学科良性循环机制。虚拟型跨学科研究中心以完成某一科研项目为使命,可以根据项目要求,由不同学科的人员组建,在考核上施用“目标管理”,当科研项目完成之后即可取消,当新的科研项目开始时重新组建;如果这些研究中心在研究的过程中产生了原创性重大成果,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梯队,也可以逐步发展成为实体型研究中心。在当前学校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大学应重点建设一批能为多学科共享的公共平台,集中优势资源,实现开放共享,吸引学术水平较高的教师和优秀的学生,借助先进的仪器设备,相互交流,相互探讨,产生新的学术思想、观点和成果,甚至产生新的研究方向。同时,制定共享实验平台建设和管理办法,使平台建设和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这种机制将打破仪器设备的部门所有制,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学科交叉水平的提高。结合大型平台整合与建设及资源共享系统的建立,学校应加强综合性管理机制、专业科研人员队伍的整体建设。应当以重大科学问题为核心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增强学校竞争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进行重大国际合作研究的实力,有效提升科学研究的综合实力和学术水平。

采取灵活的组织形式,整合力量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跨学科研究一般采取矩阵式组织结构,即以重大和关键科学问题为核心,重大科研项目为纽带,以联合攻关为学科交叉和发展新兴学科的牵动力,整合全校范围内的多学科力量和科技资源,打破单一的纵向的校、院、系现有体制格局,从有关院系抽调相关研究人员组成跨学科研究团队或构建跨学科研究平台,人员隶属关系不变,不同单位、不同学科的人员为了共同的目标,以项目为纽带联合在一起,围绕共同的研究任务,集中若干学科领域的资源优势,以跨学科、综合性为特征,重点进行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新技术研究,扭转我国大学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科研资源分割、科技力量分散、科研目标偏小的局面,使大学能够进行持久跨学科研究的大科技创新团队,真正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带头人的遴选和团队的优化组合在跨学科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跨学科研究的学术带头人必须是享有很高声誉的某一方面的资深专家,但其研究又不仅仅局限于本学科,要具有学科交叉所必需的广博知识,能紧跟时代前进步伐,积极推进学科交叉;同时还应当有较强的凝聚力和社会活动能力,能够融洽地与团队中的成员合作共事,有效地带领富有活力、积极向上、团结一致的学术团队,以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多方面推动跨学科研究工作的开展。

建章立制,为跨学科科研组织的运行提供制度保证。只有建立健全了包括行为规范、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奖惩措施等各种规章制度,跨学科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才能做到有章可循。在学校层面,要对人事管理制度、岗位聘任制度、职称评聘制度、科研评价制度进行必要的调整,克服高校现有院系管理组织的弊端,打破影响跨学科科研组织形成和发展的制度壁垒,为团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在组织的内部制度建设方面,要加强对组织运行和研究开展过程的监督和管理机制,包括项目组织体制、项目分工管理、中期检查、年度报告、责任追究、成果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人员管理、文档管理等等,并着眼于激发成员的士气和活力,培养成员共同的责任心、荣誉感和向心力。

营造合作与竞争互动为主要特征的组织文化。以合作与竞争互动为特征的科学家群体,已成为当今科学研究的主导性力量。唯有这种大跨度、多学科的撞击才会产生创新的火花,取得国际上有影响的进展。创造既团结又竞争的人文环境是取得重大科研成果的必要条件。过度的竞争将摧毁团队关爱,导致团队成员处于一种谁都难以信任的状态,一方面会恶意批评别人有价值的新思想,另一方面会拒绝提供自己有价值的反馈。在跨学科项目的研究过程中,具有不同学科、不同学术背景和不同学术思想的科学家之间,既要敢于争论,又要善于合作,既要尊重持不同意见的同事,又要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要打破权威意识,平等地展开学术争论,使科研工作处于容易产生灵感的氛围中,只有这样才能进发出创新的火花,取得跨学科研究的重大成果和突破。

【作者系南京理工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