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源功: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思考

在高等教育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如何在大学间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中找准自身的定位,并从中获得大学发展的契机和推动力,已经成为各国大学无法回避的重要议题。对于国内的大学来说,如何正确的认识大学国际化这个焦点问题,如何在国际化的浪潮中正确地把握发展方向,为本国高等教育发展找到腾飞的契机,是大学国际化研究的重中之重,只有真正做到这两点,才能在中国特色和国际化之间实现完美的融合,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国际化。

河南大学把实施“开放带动”战略作为我校五大发展战略之一。提出这一战略的背景、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开放带动”战略这个问题?我想,说明了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有助于我们对实施这一战略的理解。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现象的一般描述

高等教育国际化既是一个历史现象,又是一个人为缔造的过程。其内容包括各种教育资源,如观念、课程、人员、技术、信息等跨国界的流动;其目的是培养具有理解国际事务、能有效生活和工作在多样化世界,拥有各种技能、面向世界的国际化人才;其功能除了能影响和推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改革和发展之外,还逐步发展成为一种衡量目前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标准之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交流维度不是单方向的,最重要的是一种立足本土、面向世界的态度。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的确立,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围绕着发展本国的高等教育,从而促进政治、文化的进步,从客观上促进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 。

高等教育国际化包括人员要素、财务要素、信息要素和结构要素的国际化。人员要素的国际化指各类教育主体在国际范围内的流动。财务要素主要包括教育经费的来源与分配的国际化,以及教学与科研设施的国际化。信息要素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目标、课程内容以及教育知识(教育研究的结果)等。结构要素是指学期制度、学分制、学位制度以及国际合作与交流机构等,它们是教育国际化的基本保障。此外,在教育国际化过程中还有一个起综合作用的重要因素,即国际合作办学 。

由于人们所处的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所以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涵义并没有而且不可能有一致的界定。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所给予的解释各不相同。

日本广岛大学教育研究所喜多村 和之 教授提出了衡量高等教育国际化的3条标准,即通用性、交流性和开放性。他指出,国际化首先是指本国文化被别的国家与民族所承认、接受并得到相当的评价。一个国家的大学学术水平在国际上获得一定的评价,就意味着该大学教育、研究的机能和制度是国际上普遍存在的,它为外国学者和留学生所接受,在国际社会里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其次,树立能够活跃不同国籍、不同民族的学者之间的交际、交流、交换的制度,并使之发挥得恰到好处。第三,像对待本国人一样对待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异国的个人和组织。

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就是要培养融通东西方文化的一流人才,在经济全球化中更好地为各自国家的利益服务。

我国的一些学者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以具体多样的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为载体,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以及它们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以实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本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进程,促进本国和世界经济发展,实现人类相互理解与尊重的目标的过程。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前提首先在于要有国际化的教育理念,要从全球的视角出发来认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问题。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的权威表述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所属的国际大学联合会(IAU)对高等教育国际化进行了界定:“高等教育国际化是跨国界和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变化过程,既有学校内部的变化,又有学校外部的变化;既有自下而上的,又有自上而下的;还有学校自身的政策导向变化。”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5年提交的《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指出:“高等教育日益国际化,这首先是教学和科研的全球性的一种反映”。高等教育主要培养高科技人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人是有限理性的人,因而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知识。因此,一个国家的教育快速发展的期望就必然要求他们打破自己固守的疆界,参与到国际合作和交流中去。掌握自己所需的最新动态和最前沿的动态,通过交流,获取新的或批判性的建议,从而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

3.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2000年4月的一次关于国际教育政策的讲话中,这样明确指出教育国际化对于美国的重要意义:为了成功地在全球经济中进行竞争并维护我们作为世界领袖的作用,美国需要确保其公民能够广泛地认识世界,熟练地掌握其他的语言并了解其他文化。美国的领袖地位还依赖于同那些在未来将领导其国家的政治、文化和经济发展的人士建立联系。一贯而协调的国际教育战略将帮助我们满足如下的双重挑战,既使我们的公民为一种全球的环境做好准备,又继续吸引和教育来自国外的未来的领袖。

4.美国著名的教育家阿勒姆Arum和互特Water的观点,目前也是国际上公认的对国际合作内涵的解释:与国际研究、国际教育交流与技术合作有关的各种活动、计划和服务。

因此,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容:教育观念的国际化、教育内容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化、科研成果国际化、教育资源国际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直接目的:提升教育品质、增强全球意识培育创新人才,适应国家需要。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终极目标: 相互吸收文化成果,实现文化交流融合,促进人类共同进步。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本质: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优化配置本国教育资源,抢占世界教育的制高点,培养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总之,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要求高等教育要面向世界,通过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吸收、借鉴国外高等教育经验和文化成果的同时,传播本国的教育和文化精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促进国际理解。中外合作办学正是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它顺应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要求,面向世界,通过广泛的国际交流合作,吸收、借鉴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和文化成果,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进而又推动了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进程。高等教育国际化与中外合作办学是一种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

我校把实施开放办学,加强国际合作交流作为主要发展战略之一,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河南大学作为河南省重点建设的大学,作为一个有自己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在国家经济发展融入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怎么做也是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对此,大家要形成共识,围绕河南大学百年名校振兴计划的实施和“十二五”规划的制定,总结学校在国际化建设中的成绩和经验,思考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采取积极措施加快推进学校的国际化进程,力争到2012 年百年校庆时,开放带动战略第一阶段目标能比较好地实现。

二、为什么要国际化—-现代大学的生存方式

(一)全球经济背景与我们身处的环境要求这样

今天,人类已步入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社会网络化、以知识为驱动力的社会,国际交往越来越频繁。在这种背景下,是把自己仅仅定位为本地的大学和本国的大学,还是定位为全球的大学这样一个问题,已摆在所有大学特别是有雄心壮志的大学的面前。

实际上,高等教育国际化在世界各地正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广泛而波澜壮阔地上演。如美国哈佛大学在阿联酋开办分校,波兰在以色列建医学院,德国在开罗办私立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已在德国、英国、美国、日本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各种类型及形式的中医药教育机构。耶鲁大学在其国际化战略框架中明确提出:“国际化是我们对变革世界中机遇和挑战的回应”;韩国高丽大学提出从“民族性大学”向“全球性大学”转变的口号。

可以说,国际化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的一种生存方式。从一个国家的优秀大学向世界性的优秀大学转变,是中国大学面临的挑战,当然也是机遇。北大清华等许多大学都提出了自己的国际化战略,中国政法大学的目标是把自己建设成为“世界知名法科强校”。

(二)为什么要推进国际化—高水平大学建设需要

大学国际化会带来丰富的办学资源并在很大程度拓宽师生的视野,以国内外著名高校的做法为例:

德国弗莱堡大学副校长克林斯曼·乌韦·吕厄说:“我校现在每年派出1000名学生去国外留学,也接收1000名国际学生,目标就是让1/3的学生有一个学期以上的海外学习经历。”

上海理工大学校长陈敬良说:“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是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出国接受国际教育,接受的不仅是英语的训练、专业的训练,还有文明的训练。”

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校长吕克·维内特同样对大学国际化有着深深的认同:“就是让学生心态更开放,成为世界公民。”

2008年,韩国首尔大学与韩国其他几所研究型大学联合签署了《首尔宣言》,计划成立一个研究型大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联盟,让联盟中各所大学的学生有机会在全球工作。此外,首尔大学还计划招聘100名海外教职员工,所有的课程用英语授课,目标是建立一个全球化校园。

美国大学发展国际教育主要考虑的因素依次是:提升自己在国际上的政治领导力、推进知识产业、促进工商业的发展、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等。

澳大利亚则主要出于经济上的考虑,希望用国际学生交的学费弥补公共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同时借此提升澳大利亚进入知识社会的能力。

加拿大的大学在这方面至少有四点值得我们借鉴:一是通过国际化提升自己的国际竞争力,二是明确将自己定位为全球大学,三是要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全球公民,四是要以自己杰出的研究来创造知识服务于全世界。

新加坡为配合国家21世纪的国际化发展战略,明确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战略,要求努力提高本国高等教育质量,充分利用国际高等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努力使新加坡发展成为国际学术文化中心,使本国的大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同时,将国际教育服务产业纳入到国民经济发展之中,为新加坡实现“世界校园”的梦想奠定基础。新加坡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之一——建设世界级大学,将新加坡建设成为“东方波士顿”。

(三)大学国际化一定要同大学现代化和大学特色化相结合

大学国际化和大学现代化是相伴而生的,要提高大学的现代化程度,就需要面向国际社会,加强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不断推进大学国际化。而要实现大学国际化,也必须以大学现代化为基础,没有现代化的高等教育观念和现代大学制度,也会影响大学国际化的进程。同时,任何国家的高等教育都植根于各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土壤中,毫无例外地打上了各国民族文化、经济与政治体制的烙印,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色。

由此我们可以下结论:大学的国际化、现代化和特色化进程,是一个并行不悖、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统一过程。

(四)世界一流大学的国际化带给我们的启示

案例:

香港科技大学简称科大,是一所成立于1991年10月的高度国际化的研究型大学,由理学院、工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及霍英东研究院五个学院组成。

全球顶尖200 所大学排名榜第 35 位 (2009)。

全球顶尖100所工程及资讯科技大学第 26 位 (2009)。

全球顶尖200所亚洲大学排名榜第 2 位 (2010)。

学校定位:在国际上具有深远影响,而又致力为本地服务的优秀学府 。

在短短不足20年的时间,香港科技大学以破竹之势,迅速成为国际知名学府。如果问秘诀是什么,答案就是他们选择了开放式、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因为香港科技大学凝聚了一批在世界上有影响的国际学人,这批国际学人又牵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国际化人才。香港科技大学的成功历程告诉我们,大学只有走向国际化,学习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突出的办学特色、成熟的课程体系、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成熟的管理经验,吸引国际人才,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通过香港科技大学的成功案例,我们得到如下启示:

在一流大学背后,有一种看不见的东西在指引着方向,释放着动力,指导和支撑着这一系列指标的落实。

在一流大学背后,有先进的制度在起作用。符合人性的、科学的管理机制、管理体制,是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释放的最根本原因。

在一流大学背后,有先进的文化理念在起作用。一流大学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流大学,就在于它追求目标的高远和包容天下的博大胸怀。要摈除大校心态,要站在中国看世界,用世界的眼光看中国。

在一流大学背后,有优秀的人才在起作用。一流大学必须有一批高层次的优秀人才,只有高层次的优秀人才才能去培养更优秀的学生。

在一流大学背后,有对教育本质的回归。育人是教育的根本,一流大学就是要让教育的本质更多地充分体现,并让各界人士所知晓。

由此可见,众多大学都认识到国际化的巨大价值,纷纷走上自己的国际化之路。如今,国际化已经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主要标志。然而在中国,现代大学的历史才只有短短的一百多年,我们的大学如何才能跟上那些领先者的脚步,在大学国际化浪潮中乘风破浪,稳定发展,并且最终实现超越呢?值得深思。

三、国际化背景与中外合作办学政策

(一)历史回顾

194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成立,标志着国际教育合作和交流与各国的民族独立和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紧接着,美国就做出了回应。

1946年,美国通过“富布莱特法案”,此法案的出台旨在促进国际教育的发展。

1950年,澳大利亚设立的“哥伦布计划”,旨在提供国际教育援助。

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发达国家通过向其他国家提供大量的“国际教育援助”,努力扩大政治影响。

1963年,英国发表“罗宾斯报告”,提出出资900万英镑发展留学生教育。

1970年–1995年(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国际教育成为某些教育大国克服经济和财政危机的措施。

1995年1月1日 ,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从此就开始了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和跨境教育时代。1995年以后,WTO开始执行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缔结的《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国际教育从此有了国际准则。GATS把教育列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