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社会是高校的基本职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高校实现这一基本职能的具体体现。中国大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充分依靠高校的知识创新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区域经济社会是国家经济社会整体的具体组成部分,经济社会的区域化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新趋势,高校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更多地需要通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来体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校多方面的支持,高校也需要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更好地促进自身发展。高校应该全面发挥自身职能,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深入开展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探索,不断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一、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性
区域经济社会是一定地域空间的经济社会体系,区域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是当今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典型形态。高校置身于相应的区域经济社会体系中,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时代赋予高校的新课题,是高校践行教育规律的有效渠道,无论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还是从高校自身发展需要来看都是必需的。
(一)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由教育规律决定的
教育有两个基本规律,一是教育要适应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称为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二是教育要适应并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称为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决定了高等教育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代表了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与高校保持着更直接的联系,既需要高校的支持,同样也对高校发展具有深刻的外部影响。所以高校要遵循教育规律,必然需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要通过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开展各种旨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动,直接参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系统。
(二)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由高等教育自身属性决定的
高校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具有的鲜明的生产力属性,决定了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地位。高校不仅从事知识的传播活动,更重要的是开展知识的创造活动,特别是开展各种专门知识、科技知识的创造,这种以传播和创造知识为核心的活动需要以区域经济社会为落脚点,因为区域经济社会可以为高校的知识活动提供方便和现实的舞台。另外,高校所开展的专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应用性,许多专业与区域经济社会需求联系紧密,需要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体现这种教育价值。所以区域经济社会的现实条件是高校开展学术创新和专业教育活动的实践平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高校自身属性实现的有效途经。
(三)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当今社会,知识和信息、科学和技术研究开发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知识经济的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大的需求和更高的要求。随着中国几十年来的持续快速发展,各地区都努力挖掘优势,加快发展,强化了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征,形成了各具特色和充满活力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形态,区域被视为实现国家总体发展和竞争力提升的核心力量。作为知识创新、生产和传播的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的供需结合更加紧密,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影响和作用更加凸显。如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等区域发展规划都具有鲜明的知识经济特征,都对区域内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等高校提出了加大智力贡献的新需求和新要求。这说明,时代发展把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更紧密地联在一起,高校应该适应这种发展趋势,更好地发挥综合智力优势,更加积极有效地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四)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高校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因社会发展需要而产生,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高校要发展就必须坚持面向社会的开放发展,通过不断与外界进行能量、知识、信息等方面的交换,激发内在的发展活力。高校处于特定的区域经济社会之中,与区域经济社会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高校发展提供相应的环境和各种资源,可以说高校与所处的区域经济社会是一个利益共同体。面向区域经济社会服务,可以密切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及其各界的联系,真正参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课题,有效克服教学、科研与社会实践相脱离的趋向,使高校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更有针对性地满足社会要求,促进学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关系的良性循环,增强发展动力,优化发展环境。
二、国外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理念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高校职能的完善,加强了高校与社会的联系。时至今日,国外高校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
(一)确立全面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理念
国外有的高校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学校办学的核心理念,通过全面服务本地区的发展彰显学校办学地位,促进自身发展。典型的就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在校长查里斯·海耶斯提出著名的维斯康星思想指导下,威斯康星大学全方位开展面向所在地区的服务,不仅为其所在地区做出了重要而长期的贡献,而且使威斯康星大学由一所普通的赠地学院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继承并进一步提升了“威斯康星”理念,强化了公共服务的责任,将大学的信息、学习和服务拓展至全州,在促进地区发展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同样,1997年7月,英国政府发表题为《学习社会中的高等教育》报告,用专门一章“高等教育的地方和区域角色”和一个分报告“高等教育与区域”,对高等教育与区域的关系进行了详尽论述。国外高校全面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并非是一种服务面向局限性的表现,相反,这些高校在服务区域中促进了办学的开放性和对社会发展的全面适应性,为学校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二)与地区的产学研合作
国外发达国家的许多高校非常重视与地方的产业界寻求产学研结合,其中有两种形式可以视为产学研结合的主渠道。一是合作教育的模式,重点在高校人才培养,但地方和产业也同时会在与高校合作进行人才培养中受益。二是技术合作的形式,重点在高校的技术输出服务,是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体现,像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东京大学等国外名校都非常注重学校的科技创新活动与产业界的衔接,鼓励教授开展科技咨询,有的学校还专门建立技术转移机构,搭建技术转移平台。斯坦福大学还成立了技术授权办公室,专门负责专利申请、谈判和推广。英国许多大学通过成立派生公司、加强技术咨询与服务促进技术转移服务,并把知识和技术转移重点放在产业集群化方面,与区域集群化产业开展互动,借此融入区域创新体系。在各国更加重视创新的今天,高校与区域的产学研互动更加受到重视。
(三)与区域共建科学园区
从1951年斯坦福大学创办世界上第一个科技工业园区以来,高校与区域合作共建科学园区就成为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典型模式。后来世界上许多国家纷纷创立这种科学园区。斯坦福大学创办的科技工业园区经过发展已经成为闻名世界的“硅谷”,其他如美国的盐湖城生物工程研究中心、日本筑波科学城、英国剑桥工业园都是高校与地方共建科学园区的典范。科学园区集教育、科研与开发于一身,一边是高校,另一边是区域乃至更大范围的广阔市场,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在这里实现了集中融会,产学研在这里实现了集中结合,对于高校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都是有效的助推平台。
三、中国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确立的基本理念
理念决定行动,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系统、长期的行动,要长期有效地开展,需要以正确的理念作为先导。为此,高校主要应该坚持以下四个基本理念。
(一)把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发展作为加强高校与社会联系的必要途径
高校办学需要与社会保持紧密的联系,要在深入融入社会中确定发展的方向、优化发展的外部环境、开拓办学市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表面上看似是高校对经济社会的单向联系,实质是高校融入社会的有效途经。所以高校要善于通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加强与区域经济社会的互动,把办学触角深入经济社会之中,真正由社会的边缘进入社会的中心,更好地实现与社会的契合。善于通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探索建立服务社会、联系社会的长效机制。在知识经济社会,高校对于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大大加强,但当社会以开放的姿态容纳高校的参与的时候,更加需要高校的主动性。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与高校具有天然的联系,高校应该通过增强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切实加强与社会的联系。
(二)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促进高校自身发展
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一方面要积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持、做出贡献,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直接参与区域经济社会建设的机会,更好地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体系,促进学校自身发展。高校要通过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征得社会的认可,不断拓展办学空间,吸收和借鉴社会各种优质办学资源,争取区域内政府、企业的支持,实现“以服务求支持,在贡献中发展”。要通过服务过程,促进教师不断扩大学术视野,找到开展学术创新的空间,促进学生强化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开展创业实践。要通过服务过程,切实增强学校办学与社会的联系,掌握市场变化规律,保持正确的办学理念,加强办学的针对性,实现对办学的有效性和经常性的检验。要通过服务过程,不断增强学校的社会影响,提高学校的社会地位,使积极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理念成为学校的无形资产。
(三)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找好定位
高校办学需要在服务面向上进行定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应该成为高校必须确定的服务面向之一。高校往往置身于区域经济社会环境之中,在特定的区域中具有特定的地位,明确面向区域经济社会服务的目标,不仅顺理成章,更是高校明确服务定位的现实选择。高校要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检验办学方向、办学状态和办学成果的途径,通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发现并弥补自身的差距,促进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通过实际服务落实学校办学总体定位,以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工作的具体定位,在服务中接受区域经济社会的实践认证。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以社会评价作为学校发展的坐标,实现学校自身定位与社会对学校定位的协调统一,最终使学校的目标定位成为现实定位。
(四)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强化学校办学特色
高校办学特色是自身的特质,是学校办学优势的体现,也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发育形成的。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建设要立足自身优势、展示自身水平,相应地,也应该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增强办学优势、强化办学特色。高校要通过突出在优势领域的服务发挥辐射效应,带动和不断拓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合作。同时也要善于在服务中利用充分的实践检验和社会资源巩固自身优势,突出学校办学特色,并在服务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形成新的办学特色。
四、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内容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是多方面、综合性的,高校在面向区域经济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应立足自身特点,结合区域需求,全面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对接。
(一)科学研究与科技开发
高校既有开展基础研究的优势,又可以创造大量应用研究、技术研究成果,可以在区域经济创新中发挥直接的科技支持作用。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开展科学研究与科技开发服务,从总体上要通过帮助区域提高科技核心竞争力、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建设、引领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等,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上述目标可以通过以下多种形式来实现。一是要充分把握区域经济对科技的需求,根据区域科技创新需要做好科研选题,加强超前研究,做好技术储备;二是要积极参与区域科技发展规划承担区域,横向科研项目,努力成为区域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三是要面向区域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积极将所形成的技术成果依托区域产业平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四是注重为区域企业提供一条龙式的科技服务,加强对企业的科技开发技术指导和日常咨询,对此,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坚持与东营市企业开展科技对接活动,委派专家教授到企业作兼职技术顾问,进行了一条龙式科技服务的成功实践;五是加强与区域科技力量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共同创建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
(二)人力资源开发
当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更加重视科学发展,经济结构需要优化,发展方式需要转型,对人力资源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仅需要补充大量新的高素质人才,同时需要对现有人才进行新的培养,需要整体人力资源的优化。高校面对这种需求,需要探索各种人才培养模式,面对区域经济社会整个系统,促进其人力资源优化。应采取的措施:一是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结构对人才类型的需求,有计划地培养适应区域需要的人才;二是通过与区域经济社会在人才培养等各方面的合作,加强学生对区域经济社会的认识,推荐优秀毕业生参与区域经济社会建设;三是利用学位教育、远程教育、继续教育、课程进修等各种教育培养形式,有针对性地面向区域开展现有人才的复合培养和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帮助区域优化人力资源结构。
(三)文化辐射
高校是学术和文化组织,拥有丰富的思想、先进的文化和高尚的精神追求。高校既承载着社会先进文化,又具有自身的文化个性,应始终站在区域经济社会的文化高地上,并应多方面在区域文化建设中发挥自身的影响。一是利用其影响力和社会地位,积极创造传播高层次、高品位、高格调的主流文化,对区域文化的发展提供思想营养,形成辐射影响;二是广泛开展对外交流活动,以弘扬学术文化、大学文化为主,在区域多元文化的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三是鼓励广大师生参与区域文化建设,参与群众性文化活动,以健康高雅的文化品位作出示范。
(四)决策咨询
高校拥有完备的学科体系、专门的研究机构和专业性的专家学者,总体上构成了一个思想库,可以通过专业的研究不断形成新的思想。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高校可以利用这种优势,积极参与区域发展建设规划,结合区域需求,加强对区域发展相关问题的研究,特别是要重视针对区域重大发展战略开展专门研究,有针对性地为区域提供决策咨询。同时也可以立足学校条件,建立研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专门机构,长期关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和战略问题,为区域发展提供思想储备。
(五)合作共建
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利用这种互补性,通过双方资源整合、加强合作共建,可以各举优势、共同发展。如合作共建研究机构,发挥企业和高校各自的优势联合进行区域重大科技攻关和实用技术开发;合作共建大学科技园,培育高校科技与区域市场紧密融合的成果孵化基地;合作共建创新团队,依托重大项目,促进高校与区域专家的合作,为区域的专家在学校进行学术研究和研修提供综合学术条件;加强产学研合作,强化高校与区域的内在联系,形成学校与区域经济的深度互动;加强公共教育文化设施共建,促进高校与区域教育文化资源的共享等。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与东营市和胜利油田共建中国石油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东营工程学院、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提高油气采收率研究中心、黄河三角洲经济与文化研究中心等,广泛共建为学校与区域经济资源的充分共享搭建了坚实的平台,成为学校融入和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重要形式。
五、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依托平台
为了保证高校有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由高校与区域共同努力,建立可以依托的平台。
(一)组织平台
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在高校与区域互动的基础上,既然是互动,就需要双方广泛寻求共识,加强合作的组织性和计划性。为此,需要在高校与区域中的政府、企业之间建立总体的组织平台,以加强统一协调,促进系统整合。一是要加强高校与区域的高层互动,建立双方对话机制,如建立双方领导的联席会议制度,促进对高校服务和双方合作的顶层共识,充分把握高校服务和双方合作的方向和政策。二是可以建立联合机构,加强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高校与区域合作的集中领导、统一规划和日常工作协调。如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与东营市和胜利油田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油地校合作办公室,实现了教育、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
(二)政策平台
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政策上进行引导、规范和鼓励,健全的政策体系和良好的政策环境也是保证高校服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对于高校来说,应全面完善相关管理办法、激励措施,整合校内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与区域的资源共享,鼓励师生参与区域事业,固化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成熟机制,同时也要遵循国家有关政策,理顺高校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责权利关系,保护有关知识产权,为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良性发展建立规范。对于区域来说,应把高校服务有关工作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政策体系,使高校有效履行服务职责并享受区域有关政策,此外,也应根据具体需要制定调动高校师生参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性的专门政策。
(三)市场平台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建设是高校面向市场办学的一种体现,高校的智力资源和服务行为置于市场的平台上,就要受市场运行规律的约束,所以高校要充分尊重市场运行规律,强化市场意识,要积极追踪市场需求,强化针对性服务。另一方面,高校也要积极协同区域,共同建立稳定的服务市场,大力营造市场的创新环境,积极规划知识型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区域要善于结合高校的优势,相应优化经济结构,为更好地吸引高校参与区域开发建设打造市场平台。
(四)信息平台
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一种供需关系,供需双方需要充分的信息交流。建立信息平台就是要通过建立有效的信息渠道,为高校的服务意向和区域的需求意向建立联系,保持畅通的信息沟通,在信息平台上促成双方的合作。建立信息平台要从三个层面进行:一是从宏观层面上可以依托双方的组织平台沟通双方发展的重大信息;二是从中观层面上可以利用联合组织的技术发布会、合作洽谈会,促进双方信息交流;三是从微观层面上要鼓励高校内各院系、研究机构与区域有关企业和单位的经常性联系,形成全面的信息互动。
总之,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建设需要以正确的理念为先导,以各种平台为依托,加强与区域的良性互动,依托自身优势,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服务活动。
【作者系中国石油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