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和发展水平是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从某种程度上讲,它代表着高校的办学水平、办学层次、人才培养质量和知名度等。多年来,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高层次突破为重点,着眼于新提高、新发展和新跨越,在高水平学科建设的征程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国内一流高校的地理学科相比,在师资队伍、实验室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都还存在差距。2008年,河南大学跨入了省部共建序列,这为百年河大建设全国高水平大学创造了难得的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设全国高水平大学需要有一系列高水平的学科做支撑。如何在学校、学院发展的关键时期克服困难、抢抓机遇,实现学科建设的新突破一直是我们探索和思考的主题。
一、高水平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1、培育队伍,形成高水平学科建设的核心
学科队伍建设是重点学科建设的核心,对推动高校学科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一个学科如果没有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勤于钻研、勇于拼搏的学术梯队,要把学科建设好是不可能的。学科队伍要具有水平突出、整体性强的特点,同时特色要明显、结构要合理。队伍建设中要努力搭建“名师大家+学术团队”的构架,要选择或培育强有力的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是高校学科建设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是推进学科团队建设、发挥团队优势的关键,围绕他们形成的学科团队是科研攻关、人才培养的生力军。对重点学科而言,学科带头人起到的影响作用,学科团队建设带来整体能量的凝聚是学科水平提升的根本所在。
环境与规划学院在学科建设工作中紧紧抓住了队伍建设的核心。工作中以宏伟目标吸引人心,以亲切关怀感染人心,以激励机制鼓舞人心。第一,高度重视遴选一些素质好、业务精、能力 强的 博士,以调整学科的专业结构;第二,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或做博士后,以提高学科队伍的学历层次;第三,优化学科队伍的梯队结构,这是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另外,在学术团队中推行专兼职相结合的方针,在骨干队伍基本稳定的基础上实现人员的合理流动,形成了“不求所有,但为所用”的人才使用模式。学院目前有专职教师72人。其中,教授23人,副教授39人;在教师队伍中,有双聘院士2人,省、校特聘教授6人;博士生导师14人,硕士生导师43人;拥有博士学位者57人占教师总数的79%。尽管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步伐很快,但同国内外一流高校地理学科师资队伍相比,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存在较大差异,比如学院教师中没有全职院士、长江学者,缺少大师级的学者。队伍中海外博士比例与北大、北师大等校地理学科相比比例偏低。
2、打造平台,搭建高水平学科的支撑和载体
高水平学科建设的系统性,决定着需要有众多的支撑平台和载体。建设高水平学科要以建设重点学科、特色专业、一级学科学位点、重点研究机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等平台为基础。学位点建设是学科建设工程的重要根基,积极申报新的学位点不仅可以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锻炼学术队伍,而且可以对研究生教学、实验、导师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等产生辐射作用,不断提高创新人才培养的规模、质量与效益。一流的研究中心、实验室等在学科建设中可以充分发挥吸引高水平人才、催生高水平成果、培养高素质学生的作用,是学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托。
近年来,环境与规划学院的学科研究方向得到了进一步凝练,学位点建设日臻完善,实验室建设不断加强,逐步夯实了高水平学科建设的根基。学院拥有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有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2个硕士点,搭建起了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地理学为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区域经济学、旅游管理学为二级省级重点学科,地理科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有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河南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河南省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以及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区域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拥有河南省高校“环境与规划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孙九林院士主持的“数字区域模拟实验室”是河南省高校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许靖华院士主持创建的“环境与健康工程研究中心”为河南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上研究平台表明,河南大学地理学科建设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但是与建设国内一流学科的目标相比,我们平台的整体层次还不够高,主要是缺少国家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河南大学是国内同时拥有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 和 博士后科研流动的10家高校之一,却是其中极少没有国家级重点学科的单位之一。在2007年获得国家重点学科的8所高校中,全部是985高校或211高校。河南大学进入省部共建高校,为我们的地理学科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要抓住机遇,进一步凝练方向、整合资源、夯实基础、提高水平,力争在新一轮次的国家重点学科评审中取得突破。
3、催生成果,打造高水平学科建设的标志
科学研究是推动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科研成果是评价学科建设成绩最客观、最直接的指标。要催生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就要调动全体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就要重点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和产能。首先要营造有利于科研工作的良好氛围,要在全体教师中倡导潜心研究的良好风尚。其次要组建充满活力的科研团队,要将专业、兴趣相近的人员聚集起来,在国家项目申报、重点项目研究等工作中形成群体优势。三是要建立相应的科研奖惩机制,要将科研工作和教师的年终考评、职称评审等工作结合起来。四是对于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要予以重点奖励,以提 高 老师们科技攻关的积极性。
环境与规划学院一贯重视科研工作,除组织教师积极申报高层次基金项目外,还通过建立科研奖励机制等措施激发大家做好科研工作的热情。近十年来,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15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7项、国家科技部基础项目和支持计划项目以及国际合作项目12项、省部级项目数十项;2005年以来,共出版专著60余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的论文有17篇;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46项。2006年,在河南大学科研大会上,学院被评为“十五”期间科研先进单位,获得学校首届科研工作突出贡献奖。尽管是学校的科研大户之一,但目前的科研工作与建设高水平学科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国家级科研项目偏少,缺少科技部“973”、“863”和国家重大项目,科研经费偏少;二是高层次、原创性研究成果少,尤其SCI、EI、SSCI收录的论文数量不多;三是研究工作多是各自为战,团体优势不明显。
4、凝练特色,塑造高水平学科建设的灵魂
一个学科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那就没有灵魂。高水平学科的发展要坚持科学性、前瞻性、创新性的统一,坚持开拓与凝聚的统一,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大力提高学科方向的凝练度,这是学科水平进一步提升的前提。要寻找学科建设的突破口,就要坚持以特色求发展,以交叉促创新,大力促进学科的文理渗透和交叉融合,以学科优势方向的突破带动学科整体水平的提升。当代地学学科应当围绕地域特色凝练学科方向,在国际化视野下打造学科的地方性,在地域性的平台上推进学科的全球化,将学科的国际化与地域性从内在逻辑上有机的统一起来。黄河、黄河流域和黄河问题是地方性问题,但它又是全球独特的具有惟一不可替代的重大问题,如何把它提升到国际层面,正是我们创建“黄河学”的核心任务与主要目标。
经过数十年的沉淀、积累,经过几代地理人的探求、摸索,环境与规划学院形成了以研究黄河中下游自然、社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特色。学院主导并创建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承担了科技部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工程黄河流域分中心的建设工作,并逐步建立了伊洛河流域、嵩山世界地质公园以及黄河沿岸带等科研基地。通过研究黄河流域中下游的自然、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了一批特色鲜明、水平较高的科研成果,。在今后的工作中,学院要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以黄河流域研究为灵魂,凸显自己的优势和特色,推动地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二、高水平学科建设的关键是人才队伍建设
人是决定因素。人才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推动学科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环境与规划学院当前的学科队伍存在数量不足、缺少大师级学者等问题。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学院学科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扩大规模,优化结构,突出重点,提高质量,增强活力;目标是建设与国内一流学院目标相适应的队伍,到2012年,专职教师数量要达到100人左右,博士比例超过90%,增加省、校特聘教授和黄河学者岗位。
1、确立学术核心,选拔优秀的学科带头人
在学科队伍和学科建设中,学科带头人起着旗帜作用、凝聚作用,能够引领学术团队团结拼搏,奋力前行。多年工作实践证明,重点学科建设首先是人才建设,学科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学科带头人是关键的关键。一个优秀学科带头人在学术水平上必需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影响力、号召力;在人格魅力上能够使该学科队伍有较强的向心力、凝聚力;在组织能力上要有较强的管理、协调能力;在工作魄力上,要有果断、干练的工作作风,善于抓住学科发展的机遇,甚至创造机遇。学院对学科带头人首先要选得准,要通过层层推荐遴选,选拔年富力强、德才兼备的学科带头人;其次要留得住,要通过相关的政策和机制,给予其相应的学术职位、生活待遇,要解除其后顾之忧;再次要用得好,要明确学科带头人的职责,签订任务协议书,同时为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激发其工作热情,通过学科带头人带动整个学科梯队健康、高速地运转;此外,要建立学科带头人的考评机制,聘期结束后应该对学科带头人进行合理的考评,达到标准的就继续为学科带头人,否则就应该淘汰。要使学科带头人始终处于竞争机制中,以促进学科水平的不断提高。
2、积极引进人才,为学科队伍注入新鲜血液
当前高校学术团队普遍存在近亲繁殖情况,整个团队学术背景相似,学术氛围沉闷,研究方向单一,很难在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学术研究中取得突破。建设高水平的学科队伍,就要坚持培养和引进并重的策略。引进人才有两种模式,一是“筑巢引凤”,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科,已拥有较完善的科研条件和工作环境,引进优秀的学术人才将使学科的发展如虎添翼。二是“引凤筑巢”,发现优秀人才,尽管其研究领域在本单位尚不具备很好的基础,可以在引进后迅速配备必要的工作条件和梯队,在短时间内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虽然环境与规划学院在学科队伍建设中一直坚持引进、培养并重的方针,但学科队伍也存在缺乏活力的情况。2009年,环境与规划学院从中科院和985高校一次新进了10位博士,这些青年人的加入为学院的学科队伍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师资队伍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乃至知识结构都发生了显著改善。
3、关注青年教师,培养学科发展的后续力量
优秀青年人才是学科建设中不可忽视的新生代,是学科建设未来的主力军,对他们的成长应该积极创造条件,提供舞台。工作中要注重为年轻教工提供更有利的发展条件和科研政策,为他们创造更加宽松的科研空间;要发挥学科带头人和老教师的传帮带的作用,对青年教师的科研工作进行指导,尤其要对青年教师申报各种科研项目提供帮助,为他们争取研究的机会和平台;要鼓励青年教师到国内外一流名校或科研院所进修、深造,为他们提供参加各种学术交流的机会;要关注青年教工的成长,让他们自觉地把个人进步与集体事业紧密结合起来,自觉地融入到学科建设的队伍中。
4、优化梯队结构,保持学科队伍的活力
学术梯队的结构要合理,主要表现为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要相对合理。在学科梯队建设中,年龄结构必须有梯度、有层次,体现老中青相结合,老中青的比例以1:2:3为宜,大致呈三角形或梯形结构。知识结构要求学科队伍中不仅要有雄厚的专业知识人才,还要有一定数量的相关学科领域的人才;同时还要注意到梯队人员的职称结构、知识结构和学历结构等情况,以进行合理的构建。
三、充分发挥领导班子在学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精诚团结,做好学科建设的领导核心
学科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调动所有相关的资源,这就要求学院领导班子成员要精诚团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担当起学科建设领导核心的任务。对于学科建设工作中的各种问题,班子成员要本着对学科负责、对学校负责、对事业发展负责的态度,多沟通、多商讨,力争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在学科建设工作中发挥坚强的核心作用。
2、集思广益,做好学科建设的统筹规划
学科建设是一项长远的、系统的工程,需要经过认真的思考和科学的规划。在河南大学地理学科几十年的发展中,历届领导班子审时度势、集思广益,紧盯学科发展前沿,认真做好统筹规划,为地理学科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正确的奋斗方向。进入到新的发展时期,学院领导班子更要抓住省部共建机遇,认真思考学科建设的优势和不足,广泛征集广大教工的意见建议,认真做好学科发展的各项规划,进而实现地理学科又好又快的发展。
3、求真务实,让学科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在学科建设的各项工作中,领导班子不仅是谋划者、建设者,同时也是监督者、检验者。在这项庞大的工程中,领导班子要率先垂范、积极工作,以脚踏实地的态度认真完成各自的工作任务;同时还要督促其他同志将各种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工作中,班子成员要协调一致、密切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四、省部共建为高水平学科建设带来了压力和动力
1、省部共建要求我们必须把高水平学科建设好
省部共建是对河南大学办学水平和办学成果的充分肯定,这既是一份荣誉又是一份压力。跨进省部共建高校序列,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办学水平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而是我们的办学责任、办学任务更重了。建设全国高水平大学需要有一流的学院为基础,一流学院需要有一流的学科做支撑。在工作中,我们要按照省部共建的要求,进一步放宽眼界、提高目标、不断加快学科建设步伐,争取为学校建设全国高水平大学做出贡献。
2、省部共建为高水平学科建设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省部共建意味着教育部和省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会给学校更多的支持,这些支持对全校的各个学科来说都是难得的发展机遇。日前,学校确定了在未来一段时期重点发展的7个学科群,其中黄河学、环境健康、中部崛起与区域发展、信息智能技术等4个学科群都与环境与规划学院关系密切,这4个学科群为地理学科今后的发展搭建了新的平台。近几年,环境与规划学院在各种国家级基金项目申报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些基金项目及其催生的成果也为地理学科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学校进入省部共建序列后,不少国家级课题都会单列申报,这也为我们今后的申报工作提供了新的突破口。省部共建为河南大学各学科建设创造了宝贵的契机,作为传统优势学科,地理学更要抓住机遇、开拓奋进,努力实现新的突破和跨越。
【作者系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