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亚军、王战军:我国大学学科建设的模式缺陷及其对策

大学学科建设模式问题作为大学学科建设的首要和核心问题,是大学学科建设不能回避且必须正视的问题。由于对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理解的肤浅和偏差,以至于难以把握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的精髓,于是内涵丰富的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模式被碎片化和表面化,其结果导致了借鉴的盲目和低效。作者曾以若干世界一流大学为案例对大学学科建设模式进行研究,得出了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模式内在的共性特征。本文以此结论作为研究基础,对比分析我国大学学科建设存在的缺陷,进而提出改进的策略。

  一、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的特征

  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特征一:综合性是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的共性特征,这种综合性体现于学科体系的完整。世界一流大学学科体系由主体学科、主干学科、支撑学科和特色学科组成,其中主体学科是大学的基本成分,是一所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的基本条件,它无关于大学的水平和属性;主干学科是大学的品牌象征,它体现了学科的水平,决定了大学的类型,左右着大学的发展;支撑学科是主体学科、主干学科和特色学科发展的土壤,它决定了大学学科发展的潜力;特色学科是他人难以模仿或复制的学科,是一所大学“我之为我”的标志之一。

  特征二:世界一流大学存在着主体学科,且主体学科多为基础学科。

  特征三:世界一流大学的主干学科实力显著,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品牌所在,不同大学的主干学科各不相同。

  特征四:世界一流大学的支撑学科力量雄厚,学科之间强强联合。

  特征五:世界一流大学的特色学科优势明显.特色突出。

  二、我国大学学科建设模式存在的缺陷模式

  1.样本的选取。

  本文选取我国较早设置研究生院的30所大学作为分析案例;主要由于这些大学基础较好,办学质量较高,又经过“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初步具备了坚实基础和成长潜能,是我国大学冲击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坚力量。统计显示,截至2008年底,我国培养研究生的高等学校共有485所,30所案例大学在学校数量上所占比例为6.2%,而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重点学科、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数等指标上,30所案例大学所占比例分别高达46.6%、57.6%、62.3%。因此,选取这30所大学作为分析案例更能体现研究的价值

  2.我国大学学科建设模式存在的缺陷。

  在数据统计和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发现我国大学学科建设模式存在的缺陷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缺陷一:基础学科没有成为我国大学的主体学科,进一步而言,我国大学没有主体学科。

  为了有效地说明问题,本文借用基于学科属性的学科分类方式,将学科分为基础学科、应用学科和职业学科。世界一流大学在学科设置上,可缺少任何职业学科,可有限选择应用学科,但是基础学科是必不可少的。哲学、数学、化学、物理学、历史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在世界一流大学的设置频率几乎为100%,充分反映了基础学科的重要性和普遍性,同时也揭示了世界一流大学存在以基础学科为主要成分的主体学科的事实。反观我国大学,基础学科、应用学科和职业学科的设置和世界一流大学几乎呈倒挂现象,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简称《学科、专业目录》)所设置的81个一级学科中,管理科学与工程设置频率高达80%,紧接其后的是工商管理。数学、化学、生物学设置频率不及60%,哲学、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低于40%。这种现象反映了目前我国大学学科建设中比较单一的价值取向,即单纯以即时的社会需求为目标,忽略了大学学科建设的长期性和连续性,而由于缺少以基础学科为根本的主体学科的支撑,学科发展后继乏力。

  缺陷二:我国大学的主干学科水平虽有较大的发展,但仍难与世界一流大学争锋。

  杨振宁先生在南开大学作报告时曾论述,世界一流大学一定要有一批国际上知名的一流学科。一所学校不可能在很多领域同时达到世界-流,一定要有先后。世界上发展很快的学校,都是在一两个领域首先突破。杨振宁先生这段话揭示了主干学科在大学学科体系中的重要性。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重点建设,我国大学的学科布局得到优化,学科水平得到提升,一批高水平学科脱颖而出。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我国大学的学科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而缺少与世界一流大学相匹敌的世界一流学科正是我国大学难以跻身世界一流的障碍所在。

  缺陷三:各学科单兵作战,支撑学科后劲不足。

  在某种程度上,我国大学学科片面发展的始作俑者是20世纪50年代高等学校的调整。此次调整,由于过分强调“专门发展”,置学科发展内在规律于不顾,人为地割裂了学科之间的联系,某一大学被限定在某一类型下,不同类型界限分明、不能逾越。结果,扭曲的建设模式导致了大学的畸形。虽然经过80年代有意识地重点建设和90年代的院校管理体制改革,高等学校的学科布局得到了一定优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科分家带来的弊端,但是50年代高校调整的影响并未因此而完全消除。比如,理工类型的大学在我国高校中占有较大比重,在30所大学中就有超过50%的学校为典型的理工类型。这些理工大学多以工为主,不论是从规模还是从水平来看,都存在着工科力量比较强大、理科水平名不副实的问题。如果以国家重点学科(2002年教育部的评选结果)界定高水平学科,理科力量比较雄厚的仅有中国科技大学和清华大学,大多数理工类大学表现为工科一枝独秀。根据2002~2004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发展中心一级学科评估结果,在工学门类下属的32个一级学科中,30所大学进入前3名(不含科研院所)的校次为63,其中理工类大学有53校次,其他院校10校次。而如果我们把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和生物学5个一级学科看成理学类,在进入理学类前3名的13校次中,理工类大学仅有3校次。理工类大学理学学科的滞后成为影响其提升学科水平的瓶颈,也制约了工学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缺陷四:特色学科特色不明显,水平不高。特色学科的价值体现于其“特”、其“少”、其“优”。“少”是“特”存在的表象,“优”才是特存在的价值。我国大学特色学科建设,大多表现为口号上重视,行动上漠视。以自主设置学科为例,为突破《学科、专业理工大学设置毫无基础的社会科学学科和艺术类目录》对学科发展的局限和束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于2002年起开展了在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范围内自主设置学科、专业的试点工作,期望通过发展特色学科,促进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产生和发展。截至2007年,自主学科设置涉及到171个学位授予单位、所有的一级学科点。几年来,经过艰辛的探索,开拓了许多新的学科,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一,自主设置学科不新。自主设置的学科主要分布在传统学科,截至2007年,自主设置学科已有2213个,涉及到所有一级学科,平均每个一级学科下设27个,管理科学与工程、应用经济学、作物学三个一级学科下分别设置了179个、101个和95个,机械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分别设置了76个和75个。其二,自主设置学科不特,重复设置率高。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立学科专业是学科创新、调整学科结构、优化学科布局的重要举措,所设学科应该是特色突出的新兴和边缘学科,但细观所设学科大多数并非如此,如工业工程、工业设计、信息管理、项目管理、电子商务等学科设置高校分别为28、28、26、29、27所。第三,自主设置学科不优,学科设置随意性强。由于设置的自主性,缺乏宏观监控,有些高校为了扩大影响,学科设置随意性较大,以至于有些学科刚刚设置又匆匆取消。

  缺陷五:学科建设呈散兵游勇状态.学科之间没有形成协同效应。

  由于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的综合性特征正好可以弥补我国大学历史上所造成的学科片面发展的弊端,出于弥补过去过失的强烈愿望,于是将综合性奉为大学学科建设的圭臬。但是在弥补片面性的过程中,由于娇枉过正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多样与综合模糊不清,将综合曲解为多、曲解为全,认为量的累积能带来质的必然提升,由此导致了一些大学为了追求所谓的综合化,理工大学设置毫无基础的社会学学科和艺术类学科,文理综合性大学却设置一些和自己已有学科毫无关联的工学学科,不仅造成了竞争的无序和资源的浪费,还丧失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孵化和推动了浮躁虚华的办学之风。

  三、优化措施:我国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的对策分析

  基于以上的分析,笔者提出以下优化我国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的应对策略。

  对策一:根基性建设——主体学科。

  主体学科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必要成分,是主干学科和特色学科发展的源泉,是增强大学学科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内容,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保障。缺少主体学科的大学是不健全不完整的大学;由于缺少了发展的根基,学科建设和发展注定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般而言,主体学科大多是基础学科,基础学科对于大学发展的影响深远的。没有一个脱离基础学科的应用学科,应是用学科都是在基础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体学科的缺失,已成为我国大学学科建设中的软肋,加强主体学科建设成为我国大学学科建设的当务之急。

  对策二:标志性建设——主干学科。

  中国科技大学前校长朱清时曾说,任何世界一流大学都有若干学科是一流的,但是世界一流大学也不是所有学科都是一流的。世界一流大学之所以一流,是因为都拥有若干个同行公认、国际领先、优势突出的“王牌”学科,这些“王牌”学科多以主干学科的形式存在,在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上有力地支撑着所在大学的整体位置居于先进行列。世界一流大学的主干学科多为世界一流学科,它们是世界一流大学建立学术声望的主要学科,是大学的品牌和标志。主干学科是我们对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的主要关注点,重点建设主干学科也因此成为我国大学学科建设的共识。重点建设主干学科,应该突破一校之局限,站在学科发展的最前沿,以自己的传统、特色为依托,结合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主干学科立校,同时发挥主干学科的示范和辐射效应,带动和引领其他学科的发展。

  对策三:常规性建设——支撑学科。

  在学科发展愈来愈综合化的今天,单兵作战远远不能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世界一流学科源于群体效应和共生效应。麻省理工学院的第九任校长康普顿指出,没有第一流的理学院,就没有第一流的工学院。斯坦福大学校长卡斯帕尔也认为,一所高校面临许多学科方向发展的选择.重要的是要结合学校的实际进行合理规划:如果要发展社会科学学科,就必须建立经济学科;如果要设立医学院,病理学系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要设立人文科学院,那艺术系科是绝不能少的。对于支撑学科的意义和作用可谓一语中的。支撑学科的建设不是简单的铺摊子、上项目,要紧紧围绕主体学科、主干学科和特色学科,在为主体学科、主干学科和特色学科提供营养的同时,不断发展壮大自己。

  对策四:跨越式建设——特色学科。

  特色学科是一所大学区别于其他大学的特点和亮点,是大学学科建设的个性化特征。特色既是一个学科的“立足之根”,又是一个学科的“竞争之本”。特色学科或体现前沿,或体现需要,它不是应景之作,不应为特而特,应特在水平。特色学科应宜精不宜多,特色一旦形成,应具有可持续性,在社会上具有较强和较持久的影响力。在特色学科建设中,要坚持发挥其比较优势,突出个性和特色,整合资源,在特色——水平——优势——效益的链条中发挥排头兵的作用,真正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特。

  对策五:和谐建设——学科体系建设。

  大学是一个由主体学科、主干学科、支撑学科以及特色学科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学科系统。学科体系是否和谐优化不仅决定了一所大学当前的水平,也决定了大学未来的发展潜力。独木不成林,大学学科建设要建立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的多学科生态系统,形成大学内多条学科生物链、生物环和生物网,保持学科之间的布局合理、相互支撑、协调一致。和谐建设不仅要重视主干学科的发展,还要关注支撑学科的建设;在建设主干学科的同时,夯实主体学科,培育特色学科,扶植支撑学科。丰富学科的生长点,增强学科的共生效应,保证主干学科更加突出,主体学科得以加强,特色学科得以发展,一般学科得以兼顾,形成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科生态环境”,产生“学科协同效应”。

  大学学科建设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受到系统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科建设模式作为影响因素之一,在大学学科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上承宏观,下启微观,其所具有的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关联性使得大学学科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得以相通。对国内外大学学科建设模式利弊的梳理,有利于突破目前理论研究中对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的“原型”罗列以及由此导致在实践中单纯模仿的现象,对我国大学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翟亚军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后、副教授;王战军系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副主任,清华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