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贵春:重点建设中西部省部共建高校统筹协调区域高等教育

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匮乏是制约中西部崛起的重要因素,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和结构优化问题已经引起国家的高度关注。为促进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国家自2004年开展省部共建工作以来已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被称为“中西部发展的基础工程”、“亿万人民受益的民心工程”。

  一、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意义

  中西部在我国战略布局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没有中西部地区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中国的现代化;没有中西部地区的稳定团结,就没有整个中华民族的繁荣稳定。中西部跨越发展,教育先行。

  1.加快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是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战略需要。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高等教育强国意味着整个高等教育系统质量和水平的提升。但是,由于我国区域非均衡发展造成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远远滞后于东部高等教育发展,无法满足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和科技的需求。所以,将中西部高等教育纳人我国高等教育宏观布局,以内涵建设提升中西部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是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需要。

  2.推动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的必然要求。21世纪以来,国家为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启动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东中西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逐渐形成。国务院刚刚讨论并原则通过《促进中部崛起规划》,新的西部大开发政策正在制定。我国政府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更加明确,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能否担当起拉动中国经济腾飞,推动区域均衡发展的重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西部高等教育的跨越发展,取决于中西部高等教育为中西部区域经济繁荣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贡献。所以,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深人实施,迫切需要优先发展高等教育,增强中西部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吸聚力,提高整合利用区域优势资源的能力,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是优化高等教育区域布局、缩小地区差距的现实选择。我国的高等教育应该是一个多样化、多层次、多类型、布局结构合理的高等教育体系。国家从区域协调发展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战略高度,中西部从区域经济转型的现实要求出发,共同推进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资源在地域分布上的均衡性,对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布局,破解高等教育资源过度集中于大城市而造成的重心偏高的难题,从空间上和层次上拓展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4.提高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水平是进一步满足中西部地区人民群众“上好大学”的迫切需求。人才流失是制约中西部发展的瓶颈性问题,培养“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的中西部人才,根本上要依靠中西部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为中西部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吸聚提供重要保障。目前,中西部地方高校发展的现状还不能满足中西部地区人民群众“上好大学”的期盼。对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来说,培养一名大学生的消费支出占家庭收人的比例比较高,民众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寄予厚望。因此,全面提升中西部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可以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大学”的迫切需求、将人口的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5.推动省部共建高校快速发展是加快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步伐的重要推动力。省部共建高校是区域高等教育体系的龙头,它肩负着引领区域高等教育特色化发展,推动区域科技创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重任,承载着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加快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步伐的使命,也是教育部提升地方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重要抓手。在教育部宏观指导和支持下,地方政府坚持将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作为发展高新科技产业的基石,继续重点建设省部共建高校,以区域特色打造办学特色,以办学特色赢得比较优势,必将成为加快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二、中西部地区高校发展现状分析

  从宏观层面来看,东部地区仅占国土总面积的17.9%,而东部地区高校数占全国的50%,每万平方公里高校数是中部的1.2倍,是西部的8.6倍;东部地区占有“985工程”高校的66.7%,教育部直属高校的70.7%,“211工程”高校的63.4%。从微观层面来看,学科建设方面,东部高校占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的74.4%,国家二级重点学科的66.7%,国家重点实验室的75%,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76.8%;师资建设方面,东部高校拥有全国高校院士总数的79.3%.全国正高级职称教师总数的60.2%,全国副高级职称教师总数的53.7%;办学经费方面,2007年东部高校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是中西部高校总和的1.31倍,预算内教育经费是中西部高校总和的1.25,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是中西部总和的1.76倍,社会捐赠经费是中西部总和的2.43倍;科学研究方面,东部高校承担的“863”计划、“973”计划、科技攻关计划、自然基金项目等重大科研项目的数量分别是中部和西部高校的3.2倍和4.7倍;人才培养方面,东部高校在校生数占了全国高校在校生总数的52%,每百万人口在校硕士生数东中西部的比例为1.71:0.78:1,每百万人口在校博士生数的比例为2.87:0.90:1。

  从以上数据分析不难看出,中西部与东部高等教育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严重制约了中西部高等教育竞争力的提升。

  三、中西部省部共建高校作用分析

  中西部省部共建高校共有18所,仅占中西部地方高校总数的1.55%,但是它们相对地都有“历史长、水平高、作用大”的共同特点,在地方高校中的引领和示范效应非常明显。

  从2009年综合竞争力排名来看,排名前100位的中西部地方高校中,省部共建高校占了70%,其中有6所省部共建高校排在本省第一位,有1所排在本省第二位。从两院院士来看,有5所省部共建高校两院院士占本省区地方高校院士数的50%以上,有3个省的地方高校院士全部集中在省部共建高校;在第二届教育部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中,省部共建高校占中西部地方高校的80%,有4个省的地方高校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全部集中在省部共建高校。从学科建设来看,省部共建高校占有中西部地方高校73.3%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50%的国家重点实验室,33.8%的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其中有7个省的地方高校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全部集中在省部共建高校;在2008年的学科排名中,省部共建高校有49个二级学科排在全国前十位,建成了一批全国性的强势学科;从科学研究来看,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中,省部共建高校占中西部地方高校的48.6%,其中有5个省的奖项全部集中在省部共建高校;2006-2008年省部共建高校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资助者占中西部地方高校的62.5%,其中河南100%,湖南75%,山西50%集中在省部共建高校;2009年结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省部共建高校占本省比例最高的达到了83.3%;从人才培养来看,2008年省部共建高校承担了中西部地方高校53.8%的博士生培养任务,其中有9个省的省部共建高校占到本省地方高校博士生培养任务的40%以上,河南、宁夏、广西三省的此项比例高达70%以上;从社会服务来看,省部共建高校的一些特色学科都具有服务当地、服务社会的不可替代性。

  四、重点建设中西部省部共建高校的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为了进一步提高中西部省部共建高校的竞争能力,充分发挥它们在建设区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中的作用,提出如下七条建议:

  1.将中西部地区重点打造的高水平大学纳入国家工程。从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实施的高度,建议国家将省部共建高校作为中西部高等教育建设的有力抓手,纳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和“十二五规划”,打造若干区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带动中西部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

  2.乘持时中西部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协商出台具体建设意见。我国的大部制改革大大增强了协商解决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能力。建议教育部与国家基金委、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秉持对中西部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发挥大部制的优势,协商出台建设省部共建高校的具体意见,逐步建立健全中西部高等教育持续、快速发展的保障机制。

  3.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合理配里高度,细化方案强化建设力度。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是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由东部向中西部梯度发展,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的核心,是提升中西部高等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关键。建议教育部有关司局立足我国高等教育系统整体协调发展,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高度,细化中西部省部共建高校建设方案,在学位点、本科和研究生招生、资金支持、实验室建设、评奖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向中西部省部共建高校倾斜,继续深化东部直属高校对中西部省部共建高校的对口支援计划。

  4.教育部协调地方政府,加大高等教育投入力度。以地方政府管理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下,地方政府对区域高等教育发展负有重要的责任。希望教育部积极协调地方政府,将高等教育发展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将高等教育支出列为财政支出的优先领域,加大省部共建高校投资力度,营造有利于快速发展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推动它们适度超前发展,培育中西部高水平地方大学的后发优势。

  5.以分层分类建设为指导,加快中西部省部共建高校特色化与多样化发展。中西部省部共建高校办学基础不同、办学层次各异,不可能以一种模式或一种策略同步推进中西部省部共建高校全面发展。希望教育部与地方政府、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协商,坚持分层分类建设的思想,对于重点建设的中西部省部共建高校,按照办学水平的不同、力、学类型的差异,提出不同的建设要求和建设目标,从而使支持力度和强度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此外,还应加强考核与评估,切实将中西部省部共建工作落到实处;加大宣传力度,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作者系山西大学校长、教育部省部共建工作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