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基德: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和谐研究型学院的建设与思考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我院确定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省部共建为契机,加快和谐研究型学院的建设步伐”的主题。“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就是要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定不移地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学院发展的各个方面。“以省部共建为契机”,就是要抓住省部共建机遇,搞好我们学院的各项建设工作。主要包括:利用省部共建的经费,加强实验室建设;利用省部共建提供的研究平台,提升我们学科的水平和研究实力,加快和谐研究型学院的建设步伐。

  “和谐研究型学院”的理念是我院几届领导集体和全院教职工生共同智慧的结晶,也是学院多年发展积淀的结果。下面从历史回顾、经验总结和未来展望三个方面对和谐研究型学院建设进行阐释。

  一、历史回顾:“和谐研究型学院”理念的形成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前身教育系始创于1923年,当时叫中州大学教育系,1924年开始招收本科学生,是我校文科最早招收本科生的两个系之一(另一个是国文系)。1927年,中州大学文科教育学系首次招收1名硕士研究生,开创了河南大学历史上研究生教育之先河,也是河南省教育史上第一次招收研究生,还是1949年以前河南大学仅有的一次研究生教育。20世纪50年代随着全国性的院系调整,河南大学教育学专业暂停招生,学科队伍分化重组。

  1980年,河南大学教育系恢复重建,重新招收本科生,并于同年招收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心理学研究生。在当时的党政领导班子和全体教职工的努力下,教学和科研工作很快走向了正规,1982年获得基础心理学(时称普通心理学)硕士学位授予权,1984年获得教育学原理(时称教育基本理论)硕士学位授予权。1985年教育学原理硕士点开始招生,形成了本科、硕士两级人才培养体系。同年教育学原理获批省级重点学科。

  1999年7月,河南大学教育系撤系建院,成立了以扈涛为院长、程秀波为书记的领导班子。新领导班子根据学院制改革的要求,撤销了原有的六个教研室,成立了教育学系、心理学系和教育科学研究所,搭建了院、系(所)两级结构框架,有效整合了教学、科研资源。在稳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逐步强化学院的研究功能,首次出台了科研奖励办法,鼓励教师多出高层次的研究成果。次年即获批教育史和应用心理学两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教育学原理再次获批省级重点学科。

  2002年4月,以赵国祥为院长、程秀波为书记的领导班子成立。该班子成立后出台了一系列开拓性的政策和措施,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重点、三个接轨与四个保证”的工作方针:一个中心——以人为本搞好师资队伍建设;两个重点——以重点学科建设和学位点建设为重点;三个接轨——与国际学术界接轨、与国内一流学者接轨、与应用接轨;四个保证——政治保证、组织保证、政策保证和经费保证。在这些政策、制度的支持下,2003-2006年间,我院大批教师获得了国内知名高校的博士学位,引进了一批国内知名高校的优秀博士毕业生或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并于2005年获批教育学原理专业博士点,实现了本科、硕士、博士三级人才培养体系,为研究型学院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2006年10月,以刘志军为院长、程秀波为书记的领导班子成立。该届领导班子继续执行前届领导集体制定的有益政策,并继续制定和完善相关的制度,出台了包括《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管理工作补充规定》和《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匿名评审暂行办法》在内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同时,刘志军院长先后提出了构建“和谐学院”和“研究型学院”的构想。在此阶段,学院的科研实力进一步增强,并经历了一次次大型活动的检验(如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承办了规模空前的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等)。在这些大型活动中,全院教职工生通力合作,不计报酬,为学院的集体荣誉放弃自己的假期,牺牲个人利益,展示出了一个和谐学院的团结、协作、包容、大度的特质,使“和谐学院”、“研究型学院”初见端倪。

  2008年11月我校中层干部换届调整,以汪基德为院长、杜静为书记的新班子成立。新班子成立后,认真总结前几任领导班子带领教科院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并根据新的形势,于2009年1月8日在教育科学学院民主管理大会上的院长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了构建“和谐研究型学院”的建设目标。

  二、经验总结:和谐研究型学院建设的基本经验

  经过我院几届领导集体的努力,在和谐研究型学院建设过程中,形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

  (一)党政一把手通力合作,并注意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党政合作是我国高等学校的办学特色,如何恰当处理党政关系决定着学院的发展前景。我院十年来获得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学院党政一把手的长期通力合作。我院原党总支书记程秀波同志先后和三任院长合作,他和历任院长用实际行动阐释了党政通力合作的要义。现任领导班子也继承和发扬了这种传统。书记和院长精诚团结,共同协商,朝向一个共同的目标,对学院的发展共同负责。“和谐研究型学院”理念的形成经历了十年的积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尊重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保持发展理念和政策措施的连续性,不搞瞎折腾,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向前迈进。

  (二)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我院不仅直接引进一批博士,更主要的是注意鼓励在岗教师提高自身素质。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我院先后有26位教师攻读国内著名高校的博士学位,包括中国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等,另有6名在岗教师进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并先后顺利出站,4名正在职研究。目前我院博士及在读博士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50%以上。

  (三)优势学科孕育并带动薄弱学科发展。学科建设是学院发展的生命线,我院虽然设有教育学、心理学、学前教育、教育技术学四个本科专业,但这四个学科的发展并不均衡。教育学专业设立最早,积淀也最为深厚。目前,教育学专业已形成本科、硕士、博士三级人才培养体系。心理学发展势头较好,目前已经有心理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其所属的3个二级学科也全部招收硕士生,师资队伍中有两名黄河学者、一名校级特聘教授。学前教育和教育技术学两个学科相对薄弱。面对这种情况,我院一方面鼓励优势学科优先发展,另一方面,采取优势学科孕育并带动薄弱学科发展的策略。如教育学原理专业作为优势学科,曾经先后孕育并带动课程与教学论、学前教育学、教育技术学等学科成功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最后带动了整个教育学一级学科(10个二级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8年又带动整个教育学一级学科获得河南省省级重点学科。在博士点建设中,教育学原理博士点取得突破后,下设基础教育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原理等方向,以期使这些方向汲取优势学科的营养,尽快发展完善起来,尽早获得课程与教学论、教育技术学等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这促进了学科之间的和谐发展。心理学科的发展也采取了类似的策略,2008年心理学一级学科也成功获批省级重点学科。

  (四)集中优势力量组建科研团队。研究型学院的建设离不开一支有组织、有目的的科研队伍的“攻城拔寨”,高水平、高创新的科研成果更需要科研团队的协作和相互支持。我院一直重视科研团队的组建,各个教学系分别是一个大的学术群体,各个研究所又是更小的一个科研单位。目前,我们已经有三个校级重点研究所,分别是教育科学研究所、现代教育研究所(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所),心理与行为研究所。三个研究所分别吸纳相关专业的优秀教师作为全职或兼职研究人员,集中力量申请国家及省部级重大项目,共同协作发表高水平科研成果,形成了以研究所为依托的科研团队,集中了学院的科研优势。

  (五)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建设研究型学院,必须有相当规模的博士生和硕士生。一般来讲,研究型学院博士生和硕士生的总数与在校本科生的比例至少要达到1:2的比例。我院适当压缩了本科生招生规模,所压缩的专业为就业市场相对饱和的个别专业。这样的压缩处理,既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创新型学生,提高学生素质。与此同时,学院逐步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目前,我院在校本科生956人,在校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556人,已经超过1:2的比例。研究生规模的扩大,为建设研究型学院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六)努力创设科研环境。科研环境既包括学院人际关系、研究氛围的软环境,又包括实验设备及仪器等硬环境。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下,学院形成了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宽松的研究氛围。教师之间和睦相处,亲如一家,学院领导大力支持教师参与国际国内的学术会议,以赏识鼓励代替硬性规定,使教师有一个自由的科研氛围。另外,我院投入大量资金先后建成了行为观察与人力资源实验室、基础心理学实验室、眼动实验室、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室等,加上学院丰富的图书资料、环境温馨的阅览室等,为教师提供了科研上的硬件支持。

  三、未来展望:和谐研究型学院的建设思路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学院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征求教职工生的意见和建议,经过学院领导班子的深入学习与讨论,进一步明晰了和谐研究型学院的内涵,进一步坚定了建设和谐研究型学院的信心。

  “和谐研究型学院”的建设离不开对两个关键词的把握:一是“和谐”,一是“研究”。“和谐”既包括学院中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也包括学院的各方面工作的和谐。研究型学院的建设涉及到许多复杂的因素,也蕴涵着责权利的对立和冲突,因此,在研究型学院的建设过程中,和谐是前提和基础,是为研究型学院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但“和谐”不是一团“和气”,也不是不能有不同的观点和声音,更不能为了和谐而和谐。和谐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只有发展才能促进和谐,只有发展才能实现研究型学院的建设目标。

  “研究型”的含义可以追溯至研究型大学。“研究型大学”是美国卡耐基教学促进基金会1994年提出的概念,并且选定88所大学为“第一类研究型大学”,选定37所大学为“第二类研究型大学”。2000年,美国卡耐基教育研究会拓展了“研究型大学”的含义,增加了学科和学位点的标准。在我国,清华21世纪发展研究院、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等都提出了我国研究型大学的标准,主要包括科研成果、教师素质、办学特色、管理理念、学生素质、资金投入等方面的标准。从相关标准可见,“研究型”强调科研,但并非不重视教学。南京大学校长助理、博士生导师朱庆葆教授在为我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做辅导报告时指出:“研究型大学并非不重视教学,更不是不重视本科教学”。世界著名的研究型大学耶鲁大学也提出“本科学院第一,优质第一,规模控制”的观点。如果更为准确地说,“研究型”强调的是创新,包括创新性学术团队的建立、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创新性研究成果的产出和运用、创新性教学与创新性学科的发展。研究型学院是研究型大学的基层学术组织,研究型学院虽然没有统一的标准,但通常应该包括:一支优秀的科研创新团队;拥有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国家级的科研基地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相当规模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较强的学科基础,较明显的学科特色优势等。

  应该说,教育科学学院的目前发展虽然为研究型学院的建立打下了一定基础,但与研究型学院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根据目前我院的现状,和谐研究型学院的建设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使建设和谐研究型学院的目标成为全院教职工生的共同愿景

  和谐研究型学院的建设需要全院教职工生的参与和共同努力,只有将和谐研究型学院的建设变为全体教职工生的共同愿景,才能增强集体凝聚力,使教职工生产生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产生为共同愿景努力奋斗的决心和动力。基于此,我院紧紧抓住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机遇,充分征求教职工生的意见和建议,让教职工生在参与中,进一步理解和谐研究型学院的要义和建设的必要性,进而促使他们以一种主人翁的姿态为建设和谐研究型学院多提一点好的建议,多谋一些好的思路,多出一些好的方案,并积极投身到和谐研究型学院的建设当中。

  (二)巩固学院已有建设成果

  经过几届领导集体和全体师生的努力,我院在和谐研究型学院的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对于这些成果,我们必须进一步巩固。领导班子成员,尤其是党政一把手要继续团结一致,并努力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睦、融洽,为研究型学院的建设提供一个和谐的环境。同时,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坚持不懈地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加快学院发展,推进和谐研究型学院建设;二是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建设研究型学院的目标与为师生谋利益的一致性,既要总揽全局,又要解决事关师生利益的突出问题。做到发展为了师生、发展依靠师生、发展成果由师生共享,达到师生员工自身发展与学院整体发展的互相促进和共同实现;三是全面推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工作,促进研究型学院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实现学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四是继续完善各种规章制度,推进各方面工作改革创新,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三)协调好学院发展中的几对关系

  事物总是在矛盾斗争中发展的。因此,如何正确处理矛盾冲突关系到我们发展的步伐和发展的方向。在和谐研究型学院的建设中,我们要协调好以下几对关系:

  1.协调好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之间的关系。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矛盾与大学的产生和发展如影随形。在我国高校中,一般容易存在行政权力压倒、侵占学术权力的现象,这是需要避免的。大学既然是高级学术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就应当成为大学的主体,行政则应处于服务地位。因此,建设和谐研究型学院,必须处理好行政与学术之间的关系,真正建立起服务型行政,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院发展中的作用。

  2.协调好优势学科与弱势学科之间的关系。和谐研究型学院的建设离不开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既是一项中心工作,更是一项系统工程,既不能各个学科齐头并进,也不能搞一个学科独秀不顾其他学科,必须统筹考虑优势学科建设与弱势学科建设之间的关系。在优势学科得到优先发展的同时,要积极鼓励弱势学科的建设,为弱势学科的建设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尽快补齐学科发展中的短板。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科门类齐全的同时各学科充分协调发展,才能保证和谐研究型学院的建设。

  3.协调好学位点申请与学位点建设的关系。学位点的多少是衡量一个学院是否为研究型学院的指标之一,但是,只重数量的发展观是片面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要求追求数量增长的同时重视质量的提高,因此,建设和谐研究型学院必须协调好学位点申请与学位点建设的关系。要搞好现有博士点的建设工作,提高学科研究水准,提高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尽快进入国内同类学科前列,为申报新的博士点打好基础。

  (四)积极谋划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和谐研究型学院的建设重在谋划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进一步加强学科梯队建设,尤其要注意国际性学术带头人的引进和培养。学科队伍的建设要一手抓引进,一手抓培养。要在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提升上下功夫,加大国际性学术带头人引进和培养的力度。心理学科在引进人才方面开了个好头,现已有黄河学者两名,校级特聘教授一名,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教育学科也需要考虑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工作,争取在特聘教授或黄河学者方面实现零的突破。但考虑到我校目前引进人才待遇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引进很拔尖的人才还有难度,因此,要立足于自己培养、提高。对一些有发展潜力、愿意为学院发展出力的人才要进行重点培养。注意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支持和引导,为他们搭建教学、科研以及国际国内交流的平台,使其尽快成长为学科建设的有生力量。建议学校有可能的话,安排专项经费,有计划地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外深造。也可以出台相应的政策,由学校、学院和教师个人三个方面共同分担教师的国外学习费用。

  2.充分发挥研究机构作用,继续凝练研究方向,形成特色,集中精力推出高层次研究成果。充分利用省部共建的“公民素质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平台,进一步发挥现有省级研究机构(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和河南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以及三个校级重点研究机构等研究平台的作用,继续整合资源,建立现代教育技术研究中心、宋代教育研究中心、国际比较教育研究中心、河南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师资培训中心、学习科学研究中心,为科学研究构建新的平台。

  3.进一步压缩本科生招生规模,适度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今年国家出台的从应届生招收教育硕士的政策为我们压缩或暂停某些就业难度大的本科专业招生提供了条件。建议学校充分发挥挂靠我院的河南大学教育硕士管理中心的作用,如果可能的话,今后统招过来的教育硕士,第一年全部放在我们学院培养,第二年划归各个相关学院。这样,我们学院的教育学专业可以集中精力搞好教育硕士的培养。如果条件成熟,可以整合全校的学科教学的相关教师到教育科学学院,成立教师教育学院,专门负责高中骨干教师的培养。

  4.加强国际学术交流,提升学术水平。和谐研究型学院强调创新,而要想创新必须站在学术前沿,准确把握学术动态。因此,加强国际国内合作,推进学术交流,提升学术水平非常必要。加强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不仅要请进来,更要走出去。2005年至今,我院先后邀请美国、英国、丹麦等国外专家,以及叶澜、张厚粲、南国农、丁钢等国内知名学者共60余人次来院讲学,先后派出300余人次外出讲学、参加学术会议。但是,我们和国际的交流仍然有限,尤其是走出去参加国际交流还远远不足,为了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强国际学术交流,提高学术水平。

  5.加快对外合作办学步伐,不断提高社会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和谐研究型学院必须兼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三项功能。在科学研究上,我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在国际合作研究上有了新的突破。但在人才培养上,还没有打开对外合作办学的大门。因此,必须加快对外合作办学步伐,争取在对外合作办学上有新的突破。要本着“立足河南,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的原则,深化理论研究,强化广大教师的实践意识和社会责任,为河南乃至全国提供教育决策咨询、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指导及各类教育培训,更好地将和谐研究型学院的作用辐射到学校所在地区及周边地区。

  6.进一步改善教师的研究和办公条件。教师渴望在学校里能有一个办公、学习、指导学生的场所。我们准备利用田家炳教育书院的专项经费,为副教授以上职称或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改造一个办公、学习、指导学生的工作间,作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老师办实事的一个民心工程来抓,切实抓好。

  建设和谐研究型学院的道路也许漫长且坎坷,但是,我们坚信,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在学院全体教职工生的共同努力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省部共建为契机,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科建设和学位点建设为龙头,以教师队伍建设和党的建设为保障,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作者汪基德为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