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南宁:重新思考大学人才培养的使命

怎样诠释大学的内涵?一流大学如何做到名副其实?培养和造就创造性人才是一流大学内涵中存在的一种永恒的价值诉求,也是大学不同于其他社会组织的魅力所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最好阶段,特别是国家对一批高水平大学的重点建设,大大缩短了我国高等教育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高校的科研实力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一批重点大学成为我国科学研究事业中的主力军。然而,由于发展的压力和物质利益的驱动,片面强调”物”的发展,忽视人的培养和发展,强调学科建设甚于改善学生学习和教学的环境与条件,又以即兴的方式服务社会,把大学这两种功能与人才培养这一根本目标等同起来,混淆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导致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作,特别是本科的教育教学工作出现边缘化;另外,片面强调智力的作用,忽视对师生的价值观﹑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使大学出现与其本质不相容的现象。在这些问题上,如果没有清醒的认识,不把人才培养放在根本的位置上,我们就无法维持一流大学的卓越,也会带来社会公众和受教育的大学生对大学价值观的质疑—大学为谁而办?

  一、大学不应偏离“人才培养”目标去片面追求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指标

  现代高等教育演变到今天,大学在恪守人才培养这一基本价值的同时,面临着创新成为大学发展的内在驱动、服务社会成为大学发展的外部动力这种新的挑战,作为大学需要适时适度的转型,同时要保持清醒的认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之间的关系。

  在现代大学的转型期,往往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看作大学的三大基本任务。从大学的本质来看,这三者不是并列等同的目标,大学的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实践不能偏离“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因为大学不是纯粹的科研机构,也不是企业和社会的其他组织。什么是大学?讲的简单一点,这里汇聚了一批德艺双馨的知识分子精英,他们倾心培养学生,在这里学生与他们心灵碰撞,寻求智慧,学做人,学做事。离开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离开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大学就偏离了它存在的最基本的价值取向。

  1809年,德国思想家、教育家洪堡在筹建洪堡大学时,提出“教学与研究相统一”和“学术自由”的原则,并指出大学的主要职能是追求真理,学术研究,教授应当从事研究,并要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最前沿的理论知识,还要把这些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不仅掌握独立获得知识的方法,同时养成从事探索的兴趣与习惯。洪堡的教育思想对世界现代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到了上世纪初,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查尔斯·范海斯校长,针对当地大力发展畜牧业和乳制品业对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提出“大学必须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并要求威斯康辛大学的实验室向社会开放。威斯康辛大学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实践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形成了著名的

  “威斯康辛思想”,成为美国大学延续至今的办学基本宗旨。

  因此,无论是洪堡倡导的大学学术研究,还是大学必须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威斯康辛思想”都是围绕人才培养这一目标而展开的。洪堡强调的“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的原则,奠定了学术研究在大学的地位,促进了杰出人才的培养。例如,在诺贝尔奖设立的最初40年间,洪堡大学出现了普朗克、劳厄、哈恩等1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大学为社会服务”的威斯康辛思想,将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体现了大学人才培养的社会价值,并丰富和发展了现代大学的内涵。

  百余年来的大学发展历程,已经诠释了大学的科学研究活动与社会服务不能偏离人才培养这一根本目标。但是,育人为本,知易行难。在我们现实的大学中,存在着把大学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两大功能与人才培养这一根本目标并列等同起来的片面认识问题,混淆了三者之间的区别。表现出的现象是,在我们大学内部更多地把目光和注意力投向科学研究,片面强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突出学科建设甚于改善学生学习和教学的环境与条件;一些大学的发展规划对“学科建设、人才强校、国际化、服务地方”都施以重笔浓墨,提出创一流的目标,缺少对本科生的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具体规划和思路;盲目扩张社会服务功能,使大学校园也出现了不同体制并存的局面,这种现状已经为许多大学的内部管理和发展带来烦恼和问题;受教育产业化的诱导,有的大学将触觉伸到社会力量办学的领域,甚至个别大学和房地产商或企业合作去办中﹑小学;另外,为了满足创收的需求,又以即兴的方式服务社会,干扰了正常的教育教学次序;一些教授不上讲台,不接触学生,忙于学科建设、争取项目做课题;个别大学教师在师德教风方面偏离了大学教书育人的基本方向。这些问题削弱了大学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作,使本科的教育教学工作出现一定程度的边缘化现象。

  近年来,教育部已出台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一系列文件和计划,大学的领导也在反思过去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使前面谈到的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扼制,但对大学本质认识上的偏差和存在的这些问题,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还在不同层面上影响着高校的发展。要使这些乱象得到扭转,大学的主要领导要认真思考大学的使命,把目光和主要精力多投向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工作,像推动学科建设和争取大项目那样,来搞好教育教学改革工作,领导班子在这个问题上思想认识要统一,花大力气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和矛盾,真正地把人才培养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中心位置上,才能回答社会对大学人才培养需求的价值诉求。

  二、大学不能片面强调智力发展而忽视价值观、道德和情操的教育

  社会公众和受教育者对一所大学的办学水平是否达到一流,他们并不关注这所大学发表了多少SCI论文,获得多少奖励,而是关心大学能否培养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在精神、文化和道德方面为我们的社会能带来什么样的进步。

  大学不仅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引擎,也要在维护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成为国家利益坚定的维护者。中国作为未来世界的强国,她的社会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应该在人类和平和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中国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建立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科学、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并非西方世界所独有,中国正在构建的和谐社会也正是要达到这样的目标。而在基本价值观的层面,中国和西方世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认识,甚至可能发生冲突,这对未来中国的发展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中国三十年的改革开放,走了一条与西方世界迥然不同的发展道路,它的持续发展将会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民主制度。要应对未来的挑战,在大学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当加强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使我们的大学生了解我们的国情和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同时使他们对当今世界的变化和人类面对的各种挑战有更深远的认识。

  但是,现在我们的大学教育有一种片面的教育观点,认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唯一目标,而忽视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教育和引导。片面强调智力的作用,会使一些学生关心他人的意识淡薄,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和对人文价值的追求,也会使一些教师的价值观和他们人生追求发生变化,同时也带来社会对于大学里出现一些道德素质问题的质疑和批评。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决定了我们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未来一批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和治国理政的社会精英要来自我们现在培养的大学生中,而且,大学自身的发展也依赖于人才培养,因为未来大批的教师必然来源于我们培养的优秀学生;还有,我们政府的素质和处理公共事务的水平也与大学的教育密切相关。因此,面对未来的发展,大学要让学生掌握分析、批判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要下力气培养他们的创造性人格,这是形成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同时需要加强对青年学生的价值观、道德、情操的教育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为他们未来成长奠定价值观、知识﹑信念和道德的基础。这些都是我们在大学教育和人才培养中必须思考的基本问题。

  道德是维系我们社会正常秩序和进步的基本准则。同样,道德也是科学精神的基础,要做出独创性的研究工作自然要以很好的道德修养来做心理和思想上的保障,才能做到甘以寂寞和持之以恒。这个基本道理在许多成名的大师和众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成长过程中得到验证。因此,大学在追求学术卓越的过程中,要注重师生的价值观、道德和情操的教育,并尽最大努力将其贯穿于学校的办学思想之中,要将这方面的教育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包括课程设置、社会实践和师德教风建设,同时在课堂之外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健康成长的校园氛围。爱因斯坦曾说过:“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简单的才智成就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注重道德的教育,才有可能培养学生们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自觉地服务于社会的意识。西安交大近年来就是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开展了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

  大学的目的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优秀人才。如果偏离大学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片面强调大学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功能,就会混淆大学的根本目的与大学的功能之间的关系,背离大学真正的本质;如果片面强调人才培养中的智力教育,片面追求“一流”,忽视师生的基本价值观﹑道德﹑情操的教育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更会在一定程度动摇大学的根本理念。作为大学的领导,我们应该认真思考这些问题,处理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者之间的关系,重视价值观﹑道德﹑情操的教育,注重创造性人格的养成,保持大学最根本的理念、任务和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一流大学的卓越。

  【作者为西安交通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