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永敏、欧阳平凯、乔旭:“顶天立地”促科研,打造特色谋发展
科研工作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载体与平台,是教学改革和教育创新的驱动力,也是提升高校学科建设水平和综合实力的基础。科研工作如何开展,怎样才能将科研与教学,与学校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是高校面临的共同难题,对于地方高校而言更是如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解答,实际上也就造成了高校发展之路的迥异。面对高校加强内涵建设和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客观形势,地方院校应该尽快结合自身优势和区域发展需要,准确定位,在做好服务的基础上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
一、“顶天”与“立地”
科研成果转化难的首要原因在于科研的选题问题。传统的习惯是教师从文章中找课题,自己选题,自己研究,形成成果,然后向企业推广,这种研发模式的最大弊端在于与国家需求和市场要求脱节,而且由于从实验室到产业化过程的小试、中试条件都不具备,成果转化率一直比较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南京工业大学的科研工作基本上采用这种“以供给为主”的研发模式,科研经费每年只有几百万元,教师基本满足于教学,很少有人申请国家课题,主动联系企业。研究生招生规模很小,每年为100名左右。如何在发展本科教育的同时发展研究生教育,要不要通过科研发展学科,如何加大科技活动总量以适应研究生规模扩张需要,围绕这些问题,全校展开了一场大讨论。经过讨论,大家认识到,作为现代科学与现代工程学知识创新与传播中心的高等学校,应当认识现代科学与现代工程学的特点,建设教育与科技创新体系,而地方高校要想在科研上有所作为,就要瞄准国家和社会需求,抓特色,有所为有所不为。通过科技创新带动教育创新,通过教育创新带动人才培养。只有走优势与特色发展之路,着力解决资源、能源、环境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科研才有出路,学校发展才有动力。为此,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起,学校提出了以两“才(财)”——“人才、财力”建设为中心,以两“前(钱)”——“前沿、钱财”发展为导向的方针,将科技工作的首要目标定位于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需求,引导教师树立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理念,鼓励教师围绕国家的战略需求和企业的迫切需要开展研究工作,解决科研工作的纵向和横向选题问题。
“顶天立地”的科研思路使学校的科技工作发展很快,基本上每年科技经费翻番,科技总量很快排在省属高校的榜首。目前,人均科技经费平均值已位于全国普通高校的上游地位。“十五”以来,学校承接各类科研课题4000余项,科研经费13亿元,科技经费全国高校排名进入前50位。2001年到2007年纵向经费增长7倍,横向经费增长4倍,其中接受企业委托的科研项目经费已占横向经费的90%左右。主持国家“973”项目7项(其中军工项目l项)、“863”项目30余项,国家攻关项目20余项;鉴定科技成果百余项,申请专利70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的奖励80多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
“顶天立地”的科研思路还大大促进了学科建设的发展。生物化工学科的发展就是典型例子。我国的工业体系,特别是重化工工业体系,是以化石原料为基础的,其发展正面临着资源、能源、环境三大瓶颈问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迫在眉睫,这一问题在江苏尤为突出。学校瞄准国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需求,调整学科布局,从化工、化学等优势学科抽调精干力量组建了生物化工专业,开展可再生资源的创新研究。我们提出“工业生物技术”的概念,致力于将生物技术引入工业产品生产领域,寻找利用可再生的生物资源替代化石原料的生产路线。在基础研究方面,主持了2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计划项目,开展前沿科学问题的探索;在技术创新方面,主持了多项国家“863”项目和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突破技术关键;在工程化方面,创建了国家生化工程研究中心,解决工程化的瓶颈问题,构建了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工程化的研发模式,促进原创性成果的快速转化,取得了以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为代表的一批重大成果,不仅为经济建设作出了直接的贡献,同时“工业生物技术”已纳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发挥了大学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引领作用。
学校坚持国家需求拉动与学科前沿驱动,借助雄厚的科技实力,建成了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技术研究推广中心等国家级学科与研究平台,成为江苏省属高校中唯一一所同时拥有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高校。针对中央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学校因时而动,紧急召开节能减排工作会并对相关学科进行重新整合,相继成立了环境学院和能源学院,启动了一批重大科学工程的建设,包括生物能源科学示范工程、生物基化学品科学示范工程、生物材料科学示范工程、太阳能热发电科学示范工程。通过学科布局的调整和科学工程的建设,力争使学校在突破资源、能源与环境瓶颈的关键技术上取得领先优势,促进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顶天立地”的科研思路在促进学科建设的同时,还带动了人才培养和高水平师资建设。10年间,学校新增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l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4人,军工“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863”领域专家委员会专家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人,国家、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1人。高水平学科的人才集聚效应为学校下轮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育种”与“育苗”
要在科研上“顶天立地”,就必须以扎实的科研实力为基础,走特色创新之路,确立以企业为创新主体,高校为创新源泉的技术创新体制。如果说教师的科研成果是种,企业要想收获果实,必须经过“育苗”这一阶段。创新是手段,创业才是目的。科技创新只有与机制创新、管理创新结合起来,实现科技链和产业链有效链接,形成价值链,才能真正变成生产力,增强国际竞争力,推动区域创新的深化。高校很多有科研成果的教师都具备创业的激情和欲望,拥有产业化前景的种子项目,但如何迈出创业的关键一步,将科技成果进行转化,孵化成企业需要的树苗,产生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很多教师都心有疑虑。我们认为,在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难问题上,只有通过大力调整科技产业政策,根据不同情况制订不同的转化模式,营造宽松的科研环境,以灵活的机制和优惠的政策,激励科研的发展,鼓励教师创新、创业,“育种育苗”,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才能取得长足的发展。
2003年,学校在南京浦口区征地302亩,建设“一园两区”的大学科技园,搭建产业化平台,引导教师到高新区实施成果转化,将其用于自主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辐射的“苗圃”,浦口区政府还把科技创业中心设立在了产业园内。同时,学校通过资源置换运作,将一个老校区整体定位为大学科技园的孵化创新区,组织开展生物科学、新材料、清洁能源新技术等领域项目的自主创新研究,孕育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种子”,形成了在实验室“育种”,在产业园“育苗”的科技创新模式。对于能够持续产生重大科技成果的科研项目,学校支持科技人员自己领衔创办科技型公司,实现科学研究与科技产业的互动,“育种”与“育苗”的有机结合,在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支撑了学校科技工作的发展。“九五”期间,学校承担了陶瓷膜的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以该技术成果为基础,学科带头人徐南平院士自己领衔创办了企业,经过多年发展,所创办的企业资产增值数十倍,其产品占国内市场的2/3以上,不仅在南京创建了我国最大的陶瓷膜生产基地,在国内率先形成了陶瓷膜新产业,而且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在该领域的科技创新工作的发展。
为进一步推动“育种”与“育苗”工作,学校实施海内外领军人才计划,与南京高新区共建海内外领军人才“三创”载体。将学校科技创新大楼纳入南京高新区科技孵化器序列,作为海内外领军人才“育种”的创新载体,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机制、资源建设和区位环境等方面的优势;将南京高新区作为海内外领军人才“育苗”的创业载体,发挥其在政策扶持、资金融通、孵化服务和管理咨询等方面的经验,实现人才、平台、环境的有机结合,“育种”与“育苗”的有机结合,推动自主创新和科技创业。拥有科技成果的教师,在高新区创业有成、企业具有一定规模的科技型企业家,海内外领军人才,这三类人被锁定为海内外领军人才计划的评选对象。创新在南工大,创业在高新区,创优促发展,直指世界科技产业的最前沿,真正做到顶天立地,官、产、学、研四位一体,在此平台上培育科技型企业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三、“蓄水”与“养鱼”
企业要成为创新的主体,必须拥有自己的技术中心。但目前大部分中小企业的资金、人才、实验装备相当缺乏,完全依靠自身力量建设技术中心还存在很大的困难。另一方面,近几年,中央与地方政府对大学的投入很大,大多数高校不但拥有结构合理的教师与研究生队伍,而且具有仪器设备、信息网络和图书资料的优势。企业研发过程中缺少的设备、人才、环境,正是学校所具备的优势。高校与企业的联合可以打破创新资源分割、创新活动封闭、创新成果扩散渠道不畅的局面,把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实验室、工程中心、仪器设备与科研成果展示出来,全面开放大学的科技资源,鼓励企业将技术中心建在高校,把企业的技术需求、研发方向、攻关难题排列出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平台,通过大学的资源管理去“蓄水”,使一批企业在水中“养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创新资源的“无缝对接”,在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同时,也使得学校“产学研”结合更具优势。让企业把研发中心建到高校,还能充分利用高校的资源为其服务,企业省心学校省钱,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
学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技术推广中心、大学科技园以及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省部级和市级工程研究中心、一大批校级研究机构。这些研究中心及重点实验室担负着全校大部分的科研任务,是学校学科建设发展,科研成果开发与转化的主要力量。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学校提出全面开放科技资源,鼓励企业将其技术中心建到学校,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平台的构思。以大学科技园建设为载体,将学校的科技资源(信息、网络、仪器设备、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整合起来,全面对社会开放,引导企业将技术中心设在学校,使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主体的同时,真正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通过多年实践,目前已经有近20个企业技术中心落户在学校,包括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3个技术研发中心。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欧阳平凯系校长,乔旭系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