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曾想到,年初本栏短文概括的三句话“改到深处是教学,改到真处是教学,改到难处是教学”会有如此大的反响,引发众多教育行家共鸣与沉思。有高等教育专家认为,教学改革喊了多少年,却一直难见根本性突破,未能得到社会广泛认同与谅解,真的成了高等教育改革中一个“挥之不去的痛”。于是有朋友建议再加一句话:“改到痛处是教学。”
教学改革何以成“痛”?因为它戳到了高等教育改革的短处和软肋。连当今共和国总理都一针见血地指出:“关于教学改革,教师、学生包括家长都反映强烈!”有的社会舆论指责更尖刻:教育界就知道要增加投入、寻求外援,就是不能不会把教育教学改革抓好抓出成效,没能使人才培养质量跟上时代步伐;再这样下去,投入再多也白搭?!此话虽有偏颇,但也不是没有合理成分,或者说也是一种带刺激性的提醒。教育投入严重不足,高校普遍负债运行,教学条件得不到大的改善,必然制约教学质量提高,何况好多改革也是需要成本的;可是,投入毕竟不能代替改革本身,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靠改革,如果高等学校最本真的改革,即教学改革,特别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不能有实质性大突破,即使投入和硬件建设有了大的改善,人才培养质量还是很难有大的跃升。那样仍不免会使学生和家长失望,社会的理解和满意度也不会高。这也告诉我们,高教界只有苦练内功,用心用情认真思考为什么培养不出更多杰出人才等问题,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着力点,对教学改革进行全方位深入探索,整体谋划,有效破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难题,才能赢得更多信任与更大支持。
教学改革之“痛”,还在于真正深刻的教改,特别是旧人才培养模式重大变革,还会带来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新旧思维和方式方法的痛苦转型。转型就是创新,转型迟早会来,长痛不如短痛,早转早见曙光。多年前,有位高教界的高管曾说过:教育有自身规律,教学改革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是慢功细活,不能企望在一夜之间来个“突变”。当初闻此言,颇感在理;如今再思考,坚持此态度也需谨防误时误事,正因为教改是慢功,更不能坐等,束手无策,更应及早谋划。至少我们不应以此为挡箭牌,因循守旧,或只满足于小改小革,迟迟拿不出教学改革的整体思路、有效方略。没有大痛感,就不会有大手术、大变革的决心和动力,新思维、新路子也不会冒点风险去尝试。说到高教规律,教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形式,教学工作中的建设、管理和改革三大基本任务,既相互作用,又不能混为一谈。抓好教学建设和教学管理都很重要,是改善教学条件、建立教学秩序的基础性和常规性工作,不可丝毫松懈;而教学改革则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破解质量难题的关键,是教学建设和管理不能代替的。突破教改难题更需要花大心思、聚众智,以教学管理和建设代替或冲淡教学改革,可能是多年来高校教学改革进展慢、力度小的重要原因。好在随着时代的进步、实践的深入,人们对教学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已有新的觉醒,对改革的重点和指向也逐渐明晰。正如温家宝总理最近在谈到如何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时指出的:“教育的根本任务应该是培养人才,人才培养观念更新和培养模式创新要成为规划的亮点。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
总理这里说的“亮点”,不就是教改重点吗?这个亮点能否亮起来,就要看高教工作者的责任心和智慧的发挥了。教学改革的水很深,也很真很实,虚张声势只做表面文章不成,最核心的要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否到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狭义上说,就要在既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基础上,侧重对人才培养途径和过程,培养方式方法等进行大刀阔斧的革新,着力解决好“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广义上说,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涵盖教学改革的方方面面,就是要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多出拔尖创新人才,大力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全面革新教育教学实践,包括重新审视办学定位、质量层次规格,重新设计教学计划和程序,对学科布局、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培养途径及方法、质量评价及保障体系等进行全方位变革,引导学校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使“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科学有机地统一起来。
观念一变天地阔,模式创新质量升。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用为了创。我们的大学教学可否变“灌输”为“启迪”?能否以文化人、化知为智?是否实现学与思结合、知与行统一?都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绕不开的问题。知识只有经过转化才能有力量,死知识把脑袋塞得再满也与创造无缘。特别是当今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信息化时代,教学生“会学”,比逼学生“学会”更有意
义。我们再也不能把青少年学生像羊群一样赶进教育工厂、按照同一个模子加工和塑造了。在强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今天,教育者不能只把传授知识当成至高使命,被教育者也不应只把承受知识视为终极目的。守正出新、以文化人,能力至上、升华素质,转识成智、以智创造,应成为现代大学教学改革的不懈追求。
改到深处是教学,唯其水深、学问大,更需要我们殚精竭思、深谋远虑,熟悉水性、谨防溺水;惟其面广,涉及全体师生,更需要我们痛定思痛,来一场大发动、大激励,把教学改革创新当成教师的“第一学术”,引导广大教师开展教改研究与实践,营造育人神圣、教改荣光的实践和舆论氛围,使人才培养观念更新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真正成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亮点和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