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贵春:强化省部共建高校特色的探索与实践

特色是高校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所在,也是一所高校区别于其他高校的、立足社会获取自身发展的动力支撑,尤其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多样化的趋势下,以特色求生存、求发展、求卓越已成为高校发展的共识。随着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省部共建成为一部分地方和原各部属高校提升核心竞争力、打造品牌的一种方式,经过几年的建设,这些高校的优势与特色得以彰显,成为区域特色和学科专业特色鲜明的地方示范性大学。

  一、省部共建高校的办学特色

  办学特色对深刻变革学校的学科结构布局、管理机制和科研模式具有很大的动力。省部共建高校本身具有的共建特色,加上这些高校独特的区域特色和历史文化特色是省部共建高校发挥优势叠加效应的着眼点和突破点。

  1.发挥共建特色,提升省部共建高校竞争能力。

  为促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合理分布,提升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教育部党组决定在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的中西部省(自治区、兵团),选择“办学历史悠久、办学基础比较好、办学水平比较高”的高校,携手地方政府,共同承担起省部共建高校建设发展的重任。2004—2008年,共有19所地方高校成为省(自治区、兵团)部共建高校和重点支持高校。这些高校获得了教育部与地方政府的双重支持,在财力、物力、人力等资源方面拥有比其他地方高校更大的优势。2005—2006年间,教育部为省部共建高校安排专项资金3.15亿元,并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开展对口支援工作,切实为共建高校、特别是西部边远地区共建高校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通过教育部与地方政府的共同支持,共建高校学科建设能力明显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不断改善,联合攻关重大现实问题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省部共建高校所在省(自治区、兵团)也在财政拨款、专项资金等多方面给予了共建高校很大的支持。

  2.突出区域特色,培育特色优势学科和学科群。

  中西部地区地处祖国内陆要地和边陲要地,地域广袤、资源富集、生态环境多样、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区域特色鲜明。省部共建高校在全国高等教育系统生存与发展的重大意义在于充分挖掘区域特色,培育特色优势学科和学科群,推动共建高校优化学科结构,走特色强校之路,形成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增长极,示范和带动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不断拉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省部共建高校依托中西部区域特色,已培育起一批特色优势学科和学科群。比如,山西大学的光学、科技哲学、精细化学、晋商研究等国家重点学科和区域特色学科;海南大学的学科建设则体现了海南区域的特色;石河子大学形成了新疆及国内凸现优势和特色的“荒漠绿洲区高效农业”、“新疆地方与民族高发病防治”、“新疆特种植物资源与开发”、“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经济与社会文化研究”等六大学科群。

  3.彰显文化特色,挖掘中西部独特的文化资源。

  我国历史悠久,各地区地理环境不同、民族构成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形成了以地域和民族为基点的多元文化。文化的多元性是每个社会得以生存和保持竞争力的根源。在我国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里,区域、民族文化的保护和繁荣发展,关系到整个中华文化的保护和繁荣发展。19所省部共建高校大部分分布在中西部区域、民族文化特色鲜明的16个省(自治区、兵团),其中包括五个少数民族聚居的自治区。省部共建高校作为区域社会中最高层次的文化传承、发展和创新机构,是区域文化生态中最活跃的因素,挖掘区域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建立区域文化生态示范区,促进多元文化的并存和交融,是其重要历史使命。省部共建高校要从国家发展战略和中华文化统一性与多样化辩证统一的高度,认识多元区域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强化区域民族文化建设的责任意识,以高校的文化自觉性挖掘、保护和发展多元区域文化,彰显出大学的文化个性和文化特色。

  二、省部共建高校强化特色的战略思想

  战略思想的制定犹如引导省部共建高校特色发展的一座“灯塔”,指导共建高校得以理性发展,明确自身前进的方向,准确定位,通过强化特色、发挥优势,提高整体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1.制定科学规划,明确发展定位。

  科学的规划是大学发展和前进的行动纲领,也是高校实现更快更好发展的宏伟蓝图。它是对建设一所什么样的大学和怎样建设大学等根本性问题的思考,涉及到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培养质量、课程体系、办学功能与效益等方方面面的规划。省部共建高校要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在对自身基本情况分析的基础上,着眼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明确高校的发展定位。正如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吴家玮先生所说:“一所学校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定位,并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到最好。”定位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省部共建高校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是高校能否凸显特色的关键所在。要在审视外部环境的基础上,从自身办学实力出发,对高校未来的发展作出合理的定位。山西大学在分析自身办学实力和综合各种因素的基础上,把学校定位在办一所“具有地方示范作用的研究型大学”,这一定位使山西大学既有别于一般地方性大学,也不同于一流大学。彰显了山西大学力争成为区域内其他高校的引领者、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生力军、成为其他省部共建高校的典范。

  2.创新办学理念,明确办学目标。

  办学理念是“办学者在一般大学理念基础上,所形成的对于自己所办大学的理性认识和理想追求,并使之成为全校师生的共同认识和追求,是一所大学成其为自身而区别于其他大学的内在规定性的观念反映”。办学理念作为大学理念的具体化直接指导着大学各方面的实践活动,高校的办学特色也就直接来源于个性化的、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如何确立在知识时代的特色办学理念,在历史基础上继续开拓创新,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是省部共建高校需要着力思考的问题。省部共建高校大都是百年积淀的老校,要继承大学的优良传统,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求发展。另外,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学会创新。新的历史时期,省部共建高校要用发展的眼光、创新的思维来树立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在高等教育领域“独树一帜”。因此省部共建高校必须全面考虑自身的类别、办学层次、服务方向等方面,树立明确而卓越的办学目标。

  3.争取多方支援,实现跨越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学校逐渐走出“象牙塔”,由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中心,人们也逐渐认识到高等教育资源的重要性。但稀缺的高等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多数集中于发达地区,从而使处于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的省部共建高校,仅靠地区本身的实力是很难取得较快发展,必须争取中央、地方、企事业单位等各方的支持。省部共建高校要充分利用教育部所给予的政策、投入、对口支援等优惠措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当然,也要加强与当地政府的交流,争取地方政府在资金与资源方面,为省部共建高校改善办学条件提供重要保障。与当地企业建立健全有效的长期合作机制,也是共建高校加大科研成果转化率,提高办学效益,实现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在教育部、地方政府以及社会企业的共同支持下,共建高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切实的改善,也为深化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促进高校创新注入了活力,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三、省部共建高校强化特色的战略实施

  强化特色战略思想的制定为省部共建高校更好的发展做“航向”,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文化建设、战略管理、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着力形成特色、培育特色和强化特色。

  1.形成以行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基本功能之一。佛兰斯纳说过:“成功的研究中心不能代替大学,大学之别于其他知识性机构的特点之一,即在于它还是一个着重于教学的地方,是一个培育人才的地方。”培养卓越性的创新型人才,是大学办学特色的灵魂所在。在知识型社会,大学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综观世界上的一流大学,成功之处就在于聚集并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使得学校的某一学科或某一专业闻名全世界,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

  省部共建高校要实现整体办学实力的提高,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原则,坚持科学发展观,结合高校具体的办学历史、学科优势,确立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机制。省部共建高校也应根据所处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区域产业结构的不同,建立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战略,使人才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避免“人才培养总量在不断增加,但社会仍然有相当多的部门聘不到合适的人才”。省部共建高校应科学合理制定人才培养规划,确定人才培养的数量、类型、层次,提高省部共建高校的人才贡献率,引领中西部地区实现健康、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2.完善以特色为核心的学科建设体系。

  学科建设不仅承载着高层次的人才培养,也是大学完成科研任务的中间力量。而特色学科建设更是大学建设的核心部分,在高等院校办学特色的形成中起主导作用。离开了学科特色,大学的教学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特色、科研特色、校园文化特色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省部共建高校要结合当地资源优势,选择有发展潜力、有区域特色的学科进行重点扶持,争创一批特色学科。

  省部共建高校要以本校现有学科为出发点,以打造一批有特色的学科为目标,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全力扶持,走适合自身发展的学科建设之路。要依托地方经济及文化特色,挖掘潜在资源。紧密结合当地产业结构,“急企业之所需,应企业之所求”,关注地方核心企业、支柱企业的人才需求,培育有区域特色的优势学科。要发挥群体优势,在已有的特色学科群里组建新的有优势的学科,促进特色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形成“综合、开放、全面”的学科体系。

  3.构建以创新为目标的教师激励制度。

  师资队伍表现为大学人力资源的储备能力和可开发能力,是创造大学价值、形成大学特色和优势的最重要的和最直接的力量。大学的发展离不开教师,师资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关键环节,对于高水平特色学科的建设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极其重要。共建高校由于多数处在经济不发达、地理位置相对偏远地区,不仅难于吸引到人才,而且优秀人才容易流失。优秀教师数量不足,学术骨干稀缺。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都不能满足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严重制约了省部共建高校的发展。

  当前加强优质师资队伍建设,建设创新的教师激励制度尤为重要。省部共建高校要科学制定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创新教师管理机制,提高教师专业素质,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突出重点,整合教师优势资源,加大学术骨干、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造就一批能引领高校学科发展的具有战略性思维与创新性构想的学科带头人。加强学术梯队的建设,形成专业性较强的学科队伍,提升向重点学科领域、前沿学科领域进军的实力。

  4.坚持以特色为追求的大学文化建设。

  大学文化是高校无形的精神资产,对于增强全校师生的凝聚力、向心力、竞争力有巨大的感召作用,是一所大学综合能力的软实力,也是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精神与灵魂。卓越的文化是一所大学个性特征的体现,是区别于其他大学的标志。北京大学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术风气,清华大学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校训。悠久的办学历史,长期形成的办学理念,源远流长的校风校训,都是大学绵延的“文化基因”,折射出一所大学师生思想和行为的“文化模式”。

  省部共建高校要立足所处的区域文化环境和自身的文化传统,注重发掘本校的历史文化资源,并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建设特色鲜明的大学文化。山西大学经过百年的发展历程,已经形成了“中西会通、求真至善、登崇俊良、自强报国”的文化传统和“勤奋严谨、信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奠定了学校厚实的文化底蕴。云南大学秉承“会泽百家、至公天下”的云大精神,遵循“立足边疆,服务云南,提升水平,办出特色”的办学思路,形成独特的文化理念。这些办学理念和积淀在各高校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传承、融合和创新形成各自独具特色的文化品味。

  5.实施以务实为己任的高校战略管理。

  管理工作是制约一所高校发展的瓶颈,实施科学有效的战略管理是省部共建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在高校的行政管理中,一些中层管理者担任的是双重角色,对上要执行领导分配的任务,对下是高校发展理念的传递者。在向现代化高水平大学迈进的过程当中,制定长期性与全面性相结合的高校管理规划,协调好高校发展与高校管理工作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发挥中层管理者的作用,对建立有特色的高校管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的各级管理者也要敢于并乐于利用自己的发言权,为高校的发展出谋划策,贡献自己的智慧,为高校争取更多的教学资源。抛弃陈旧的观念,不局限于固有的思维模式,主动开阔视野。共建高校也应为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创造一个开放、合作的工作环境,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让他们真正地参与到高校的战略管理当中来。建立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全面提升管理者的管理能力与管理技巧,让中层管理者从被动变为主动、从简单的实施战略到积极地参与高校发展战略的制定与规划。

  6.打造以区域为依托的产学研合作平台。

  省部共建高校的发展与地方经济的发展是两个辩证的统一体,高校的发展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地方经济的发展又反哺高校的发展。产学研合作机制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普遍趋势,是省部共建高校强化重点学科建设,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向高水平大学迈进的必由之路,也是推进区域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有效方式。省部共建高校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的产学研合作道路,实现教学与科研、人才与需求之间的平衡,加速科学研究的创新,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增强为地方服务意识,紧密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转变工作思路,积极创新,保证区域人才市场需求供应平衡,尤其要培养当地优势企业发展所需的紧缺人才;要以地方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投入科研项目,积极创建有利于地方支柱产业及新兴产业发展的科学研究基地。将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长期、有效的智力保障与技术支持,充分发挥自身作为地方高校示范带头的作用,突出其共建的意义所在。

  【作者系山西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