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祥:关于科研创新平台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2008年10月17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签订了共建河南大学的协议,为我校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了更大更高的平台。以省部共建为契机,学校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河南大学2008—2015年省部共建学科建设及发展规划纲要》,决定重点建设7个科研创新平台。我们要按照教育部和省政府的要求,切实抓好平台建设,以科研创新平台建设为抓手,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学科,推动我校的跨越式发展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本文通过对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平台建设有关情况的分析,以期为我校科研创新平台建设提供一些借鉴。

  一、高校科研创新平台的基本情况

  高等学校是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我国知识创新、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方面军,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双重使命,承担着服务国家、地方重大需求和推进科技进步的双重责任。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自1984年国家启动重点实验室建设以来,在以科技部为主导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中,高校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教育部也高度重视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工作,在“985工程”二期启动之初,就明确把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作为重点任务,要求将65%的经费用于平台建设。截至目前,教育部在全国高校范围内建立了为数不少的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省部共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作为高校科研创新的主要阵地,高校创新平台的建设近几年在全国高校迅速发展,涌现出了为数不少的科研创新平台。以平台为依托,高等学校在创新人才培养和杰出人才聚集方面取得巨大成绩,取得了一批自主创新标志性成果,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在国防工业现代化建设和保障国家安全方面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为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和决策参考等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仅以承担项目情况为例,2006年,依托高等学校立项的973计划项目数为26项,占当年项目总数的40%,全国高等学校共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06项,占当年总数的66.25%。此外,科研创新平台在推动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发展的同时,也大大提升了高校自身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如山西大学、广西大学、贵州大学、云南大学等一批省部共建高校,分别组建、资助、培育、扶持学术创新平台、学术创新团队、学科群、产学研合作基地等多种形式的科研创新平台,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大大提升了它们自身的影响力。

  随着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的加快和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的实施,高校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高新技术研究重要力量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库、人才库的地位将会更加凸现。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对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意义重大,对于刚刚进入省部共建行列的河南大学来讲意义更为重大,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做好科研创新平台的建设工作。

  二、高校科研创新平台建设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发挥综合优势,推动学科发展。

  学科建设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核心任务。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很多重大的科研问题、社会问题覆盖众多学科知识,需要精通多门学科知识的研究人员方可完成。同时,摆在人们面前有待研究探索的对象越来越复杂,难度也越来越高,仅凭单一学科、个人的力量已经不能满足研究工作的需要。况且,这些研究工作往往就是新的学科发展方向。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综合性大学学科综合的优势显得尤为突出。但是,如何把这些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成了必须解决的问题。高校科研创新平台的设立,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效途径。高校科研创新平台更加注重广泛的学科联合与渗透,优化科研资源配置和科研力量布局,因此,成为具备攻关科学难题、解决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的多学科综合体,并通过纵向的深入和横向的拓展产生出新的学科方向,进而大幅度提高学科整体水平,为学科建设增添新的动力。

  2.有利于开展联合攻关,获取重大成果。

  重大科研成果的取得是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所设立的项目都趋向于大规模化、科研经费多、研究周期长、涉及的学科覆盖面广,需要融合众多的相关交叉学科才可以完成。目前,由于大学过分强调追求学术自由的氛围,人的个性虽得到了充分的张扬,但是在相互包容、联合协作的团队精神方面,却有不少欠缺,科研状态不同程度上呈现出小型化、边缘化和分散化等特点,这种状况在地方院校的表现尤为突出。在这种状态下,想取得重大成果几乎没有可能。高校科研创新平台的设立,可以组织不同学科人员,融合众多学科优势,形成规模,不断提高研究人员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增强整体的科研实力,提高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因而可以面向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联合攻关,实现系统集成,获得重大研究成果,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重大的贡献。并由此来带动学校整体科研水平的提高,不断增强学校的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

  3.有利于促进交叉融合,培养创新人才。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特别是创新人才的培养,更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博学是创新的基础,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必须解决如何整合各类学科资源、促进交叉融合,特别是要有具备创新能力的高水平教师队伍。但是,以学科、专业来划分的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往往使人才的培养局限在自己的专业范围之内,虽然高等学校近年来也做了大量的努力,来改变这种现状,但是由于缺少必要的平台,实施的效果未能达到预期。高校科研创新平台的设立,可以集聚优秀的创新人才,使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学科领域的科研人员,通过广泛而深入地学术交流活动,促进专业知识的相互补充,拓展科研人员的专业知识面。通过跨学科科研项目的研究,锻炼跨学科思维,有利于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科研创新人才,提高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同时,也带动研究生和优秀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带动整个学校的创新人才培养工作。

  4.有利于优化运行机制,实现资源共享。

  随着现代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研究工作对仪器设备等物质资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目前,在我国高校中科研工作还不同程度存在各自为战、各行其是等现象,仪器设备、资金资源、图书资料使用等方面还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共享关系和共享机制。课题研究缺乏有效衔接、仪器设备重复购置,资源配置不合理现象比较严重。特别是作为地方高校,在办学资源本来就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如果不能充分提高资源利用率,对学校快速发展、科学发展尤为不利。高校科研创新平台的建立,可以实现学校资源的优化配置,避免重复建设,集中资金投入,改善学校的科研基础环境,建立起配置优化、开放服务的资源共享机制,确保和提高学校资源的投入效益和开放运行的效率,解决学校资源总量不足与学校发展需求存在缺口的问题。

  三、高校科研创新平台建设的主要措施

  1.以优势学科建设为支撑,选准突破方向。

  学科建设是一个大学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科研工作是学科建设中最活跃的因素。学科建设必定会推进科研创新平台的建设,为科研工作的迅速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科研创新平台离开学科建设的支持,就会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推动力,科研创新平台建设的成效最终也必将反映在学科建设的水平上。此外,学校为平台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作为回报,平台也必须在学科建设方面作出贡献。因此,在科研创新平台建设上必须把学科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构建优势互补、交叉融合、资源共享、人才荟萃的优势学科支撑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凝炼优势学科发展方向。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制,由此可见,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不可能处于主导地位。因此,高校创新平台在选择突破点的时候,既不能好高骛远,又不能盲目跟风,而应抓住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难得机遇,围绕其中所确定的重大专项、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根据自身现状和优势,来选择突破方向,集结力量,重点突破。我们可以组建由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的学术委员会,负责平台发展规划审议以及研究发展方向,并根据形势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和完善发展规划和学科发展方向。

  2.以建设创新团队为抓手,凝聚创新人才。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顾福先生说:“毫无疑问,挑选优秀的研究人员是开展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们建设高水平大学最大的瓶颈是队伍建设跟不上,科研创新平台建设的最大瓶颈也是如此。依据目前的财力、物力等现实状况,决定了我们还做不到大批吸引全世界的优秀人才。我们只能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以创新团队建设为抓手,培养和造就高水平的学术大师和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与以往的学术梯队不同,其基本特征是具有共同的任务目标、灵活的组织形式、有效的沟通方式、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以及合理的支撑服务体系。实践表明,学术大师加创新团队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模式,是科研创新平台建设的核心。平台的负责人必须具有很深的学术造诣、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条件许可时可在国内外进行公开招聘。在平台的建设运行过程中,要以创新平台、重点学科为依托,通过承担各种重点、重大攻关项目,培养、吸引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拔尖创新人才。进入平台的人才的知识结构要具有多样性,要注重交叉学科人才、拔尖人才及年轻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努力建设一批创新能力强、团结协作精神好、攻关能力强的科研创新团队,推动科研创新平台的快速发展。

  3.以优化资源配置为保障,承担重大项目。

  重大项目对科研创新平台建设的意义重大,项目的支持可以为平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另外,重大项目往往是国家经过反复论证提炼出来的,是实现原始创新和继承创新的重要源泉。而这些重大项目的承担,必须有充足的资源优势来保证。目前,我国不少高校现有的科研体制不利于资源共享,资源的配置与整合方面缺乏统一部署,没有建立起打破单位、打破学科之间壁垒的资源共享机制,难以实现科研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我们必须树立抓整合出优势的观念。对现有的科研资源进行规划与统筹,实现科研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形成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资源支撑体系,为承担重大项目提供条件。因此,我们必须下大力气做好资源整合利用工作。在现有资源整合方面,需要我们在对现有科研资源进行清查摸底的基础上,坚决打破单位和小群体利益的界限,实行资源的重新分配和整合利用。在仪器设备等的购置方面,要根据研究方向及建设目标的需要,实行成本核算制和公开招标。在仪器设备的安放和管理方面,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实行专管共用的管理模式。同时,要加强对大型科学仪器的注册与档案管理,建立大型科学仪器设备信息查询系统,制订平台试验仪器的使用和对外服务管理办法,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和共享度,努力为承担重大项目提供有力保障。

  4.以改革体制机制为突破,营造创新环境。

  创新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灵魂,也是高校科研创新平台建设的生命线。我国高校创新性成果数量偏少,与我们的创新环境建设不足有密切关系。在我国高校的现行体制下,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相互交织在一起,行政权力在某种程度上占据优势,当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发生分歧时,将会严重地制约科研机构的正常运行,影响到科研工作的健康发展。此外,竞争机制、考核机制、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等方面的不完善,也严重限制了科研人员创新能力的发挥。高校科研创新平台的设立,使以学术为主导、问题为核心、项目为纽带的新的科研组织模式得以实现。我们要把科研创新平台作为学校的“学术特区”来建设。要建立灵活的管理体制,促进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和谐互动,打破学科、部门之间的阻隔,促进学术的发展,形成一种高效率、高效益的运行机制。要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和完善一整套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促使科研人员不断增强合约意识、责任意识的同时,克服浮躁心理,避免短期行为,有时间和精力在学术研究领域打造学术精品、创造重大成果。我们一方面鼓励专家学者积极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另一方面,也要鼓励专家学者开展原创性的科学研究,允许失败,宽容失败,承认科研失败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价值,形成崇尚创新、尊重创新的良好环境,从而更好地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力争能够在我校尽快出现有重大影响的原创性成果。

  四、我校科研创新平台建设的主要目标

  把河南大学尽快建设成为文理基础雄厚、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大学,是几代河大人的夙愿。省部共建我们提供了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历史机遇。省部共建专项资金,对学校来说,是一笔来之不易、数量有限的增量资源,我们必须把它用在刀刃上。要认真学习和借鉴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学科建设的先进经验,既要对优势学科、特色学科“锦上添花”,又要对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雪中送炭”。

  同时,我们要积极探索、建立健全高校科研平台的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做好科研创新平台建设的各项工作,使平台建设成为我校建设

  高水平大学的战略抓手。经过几年的努力,力争达到以下目标:以文理科学科为基础、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建设布局更加完善,培育出一批新的学科增长点,若干特色和优势学科达到全国一流水平,在国家重点学科(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学科(实验室、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学位点建设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围绕国家、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承担一批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和高新技术项目,取得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标志性原创成果;造就和吸引若干名学术领军人物,建设成一批创新团队,培养出一批创新人才;成功转化一批科技成果,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理论和现实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成为推动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实现上述目标的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重点突破和整体发展,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从根本上说,它们并不矛盾。我校重点建设的7个科研创新平台是经过反复论证之后确定下来的:既体现了现有的学科优势,也关注到未来的发展方向;既考虑到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也着眼于发展空间的拓展性;既立足于学校快速发展的整体目标,也兼顾到学院自身建设的利益需求。科研创新平台的又好又快发展,必将带动各个学院各项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也将最终带动河南大学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最终达到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宏伟目标。

  【作者系河南大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