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章-读书-正文

泉穆:我有一书柜的书,而孩子却一本没读

泉穆:现代大学网、现代大学周刊主编。

1.

最近在网上看到某出版社开展的一项读者调查,评出来了十大死活读不下去的书。很尴尬,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全部在列,《红楼梦》高居第一。

作为一个勉强称得上“读书人”的屁民,我的内心是崩溃的。但最让我难以释怀的是,我无法质疑这份榜单的真实性。

不得不承认,这份榜单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我就是一个曾经“死活读不下去”《红楼梦》的人。

2.

四大名著作为我的启蒙读物,从小学的时候就放在了我的书柜里。在父母与老师们的反复“安利”下,我开始啃这四本书。

《三国演义》是我最先读完的一本书。读完之后,感觉还挺喜欢。

我很喜欢赵云,一个小伙伴很喜欢关羽。我们经常辩论他们两个谁更厉害的问题,但“两小儿之辩”的结果当然是谁也说服不了谁。

记得我们两个一组扫厕所的时候,拿着扫把“厮杀”,导致我们学校厕所的扫把经常是光秃秃的,校长也百思不得其解。

现在想想,我最先读通《三国演义》是有原因的。这本历史类书应该算是四大名著里最浅显易懂的一本了。这本书对小孩子来说可以看做是一部知识类书籍,而且谋士武将的对决对小孩子来说也有一定的吸引力。

3.

第二本读完的书是《水浒传》。

因为对《三国演义》还挺感兴趣,刚开始看《水浒传》时兴致还很高。尤其是前半部里好汉们打家劫舍,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秤分金银,见面就是兄弟,受辱就打他个“撮鸟”,相当快意。

只是后来越看越不爽,宋江力主招安,征方腊好汉凋零。每死一位好汉都痛心疾首,书被我摔了好几次,以至于至今我的那本《水浒传》都零零散散。

就因为这个原因,《水浒传》这本书我明显读的遍数比《三国演义》少,而且每次都是读到“梁山泊英雄排座次”,后边的就不读了。

但是成年之后,却越来越喜欢这本书。每三年必读一次,每读一次又必有新得。

之前觉得这本书主要在写兄弟之间的“义”,后来又觉得这本书重点在写这108个人物的命运,再后来干脆觉得这本书重点根本就不在写人,而是在写那个畸形的社会。这时才渐渐明白这一个悲情故事的内在含义,甚至还会拿现在社会上发生的一些事跟书中的情节比较。

这才是一本名著“永恒的”魅力。

  4.

《西游记》这本书读通得更晚。

这很大程度上要把锅扔给已故的杨洁导演。

我相信我们这一代人都是看着电视剧版西游记长大的。

这部剧实在是太经典了,在一遍一遍看电视剧的同时,一直没顾得上去把书翻一遍。后来即使把书粗略地看完,也总觉得书干巴巴的,还是屏幕上的师徒四人才最有血有肉。

这就是先看影视作品再看原著的弊端。你总是带着形象预设去读书,很容易使阅读流于浅薄,难以读出书本背后的真义。

结果就是,《西游记》是四大名著中我读的遍数最少的一本书。

5.

但是很可惜,在我的童年时代,我始终没有把《红楼梦》读完。

小孩子总喜欢伟岸的英雄,总喜欢神秘的宝藏,总喜欢奇幻的探险,总喜欢美丽的童话。

然而这些《红楼梦》中都没有。

在童年里,我无数次拿起这本书,却又放下。它就一直静静得躺在书柜的最角落里,和一只娃娃为伴。

直到我读博士的时候,觉得漫长的学生生涯就要走完了,作为一个文科博士,四大名著都没读完,太跌份。

当我第一次读完《红楼梦》,我才知道为什么这才是四大名著之首。

知乎上有一个问答,“红楼梦是否被过高评价”。答主认为《红楼梦》写的全是阿猫阿狗,儿女情长的故事,格调太低。

我不知道答主的年龄。如果我18岁以前读这本书,也有可能这么说。

但是当我稍稍有一些人生阅历之后再读,对这本书五体拜服。

现今“红学”兴盛,专家如云,这本书的解读不在赘言。不过我还是想说一句,就“世事洞明、人情练达”而言,诸多名著无出其右。

6.

我一直就在思考一个问题。

四大名著是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学开始就被强烈推荐的书,但是大多数却是在成年之后才读懂。

像《红楼梦》这种小时候死活读不下去的书,要不是长大后在其盛名之下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重读了一遍,我是不是就会和这本旷世名著擦肩而过?

有些书是我们学生时代的必读书,我们也去尝试过,但是死活读不下去。带着这个心理暗示,可能我们一生也不会再去读它了。

尤其是成年之后,在这个工作与生活双重压力之下时间紧迫的时代,在这个信息爆炸与碎片化阅读横行的时代,在这个全民娱乐的时代,我们一年能真正看几本书,何况是我们以前已经读过但却没有读下去的书。

这样,我们可能就要和这些名著终身错过了。

7.

那么有没有哪些书真的被我们错过了呢?

我立刻就想到了《老人与海》。记得中学时语文课本后边都会有一列长长的书单作为课外阅读推荐书目。《老人与海》或许是其中最薄的一本书。

我决定就从这最短的故事开始读。

但是我只读到三分之一,就感到索然无味。这个故事实在太无聊了,一个老人,一条船,然后就是那甚至连鱼都没有的大海。

我没有继续读完,我觉得海明威的作者简介都比这个故事更有情节起伏。

我想如果不是那长达十多年的无聊的高校生活,我是不会再翻开这本薄薄的小册子了。甚至如果我有机会谈几次恋爱,我今生可能就和海明威无缘了。

即使多年以后我在敲这篇文章时,我依然记得第一次读完《老人与海》的那个午后。

命运使老人贫困、衰老、疲惫、病痛,让他等待84天一无所获,让他遭遇鲨鱼围攻而一夜失其所有。这和当时我的困境是多么相似。

一把年纪却困于学校,身边的朋友都成家立业自己却一无所有,每天宿舍食堂图书馆三点一线,头发日渐稀疏论文却毫无进展。

我的生活就像这位老人与他面前那片死一样寂静的海。没有朋友可以倾诉,生活中只有自己内心的独白。

但是书中老人有这样一句独白,被我抄在了床头。

“没有什么把我打败了,”他提高嗓门儿喊道,“是我出海太远了!”

这是老人对自己的呐喊,同样给予了我无穷的动力。

我很庆幸我终究还是没有错过这本书,它成为了我在那段痛苦岁月里跪着前行的动力之源。

  8.

到现在我才明白,我们小时候的书单,都是成年人列给我们的。

他们读懂过这些书,认为这些书是人生的必读书。

然而当他们要我们过早得去啃那些我们理解不了的名著时,恰恰会让我们与这些书终生错过。

我们鼓励小孩子读书,重点并不在于他们读什么书,而是培养他们的读书习惯。我们希望他们读好书,而真正的好书是他们喜欢的书。真正从小养成读书习惯的人,他的一生不会错过任何好书。

我们想让孩子拥有的,不是那一书柜的书,而是他经常打开书柜的习惯。

所以伴随孩子童年的,应该是《金银岛》而不是《茶花女》,应该是《哈利·波特》而不是《骆驼祥子》,应该是凡尔纳而不是雨果。

我想那些认为《红楼梦》是死活读不下去的书的人,在成年之后都没有回过头再去把这本书读一遍。

而那些小时候习惯了读《金银岛》、《哈利·波特》、《海底两万里》的人,在成年之后无论多忙,都不会错过《茶花女》、《骆驼祥子》和雨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