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以四个标准来展开我的论述,即:深一点,远一点,广一点,多一点。
一、深一点
深一点就是我希望素质教育到历史的深处,到人的根基,到心灵深处。
(一)到历史的深处
我们可以多去了解中国的原典文化,一个民族的“文化原典”所集中体现的原创性精神。这种典籍因其首创性及涵盖面的广阔性、思考的深邃性,而在该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成为生活的指针,还可去听听历史的沉思与喘息,寻求中华文化的根脉,以中华文化为根基的、吸取世界先进文明的、适应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政治制度,这些都是与我们中国的文化有关系的。不了解中国文化,我们会成为如亨廷顿所言的,无所适从的精神撕裂的国家。钱穆先生在谈到中国的思想文化时指出,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到更高来看待中国之心,讲究礼乐文化,以此统领中国传统文化,将礼乐联系起来。有些学者(邹昌林)认为中国文化置根于礼,不仅仅是儒家,还包括道家,法家等。
我认为从历史和文化的发展,我们可以悟到,虽然中国传统文化有许多不足,但在异族侵略、征服的情况下,中国文化依然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无与伦比的同化力。我们的中国文化有着不足的地方,我们可以从历史中找到很多痛苦的经历。余秋雨谈中华文化的不足之处,是对人的关注不够,更多关注天、地、君等等。我们到历史的深处挖掘什么?我们从哪里来?我们为什么会是现在的样子?我们是要文化的自信,还是文化的傲慢?我们需不需要文化的反省?这不仅仅是学术的思考,也是我们教育需要的思考。我们可以从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去看一看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人本思想,中外经典文化的当代意义何在,我想我们的文化可以说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二)到人的根基
到人的根基也就是说我们的学术能不能从人的存在、生存哲学、人与自然的关系等这些方面进行思考,人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就不细讲。人的存在,根本上有的学者认为人性、人类是思考人的存在的根基,包括钱穆先生讲他有一个彻悟,就是中华民族对世界人类的贡献就是一个天人的观念。还有就是马克思讲的人的自由发展:“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而我们很多人忘记了马克思讲的,这就是对于教育者的启示:让学生有自由全面的发展。也就是说人文素质教育是我们整个教育中需要关注的问题。而到人的根基的意义就是让学生明白人的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样对他们学习的动力、自觉性、责任感有用。到人的根基上建立对“人”的情怀,明白天人合一的道理和自由全面发展等等。
(三)到心灵的深处
在西方是以神为中心的宗教文化,人的灵魂靠上帝管理,而中国以人为中心的儒家文化,人的灵魂的管理靠自己。而我们教育的文化就是真正的到大学生内心的人文情怀——到心灵深处挖掘真善美。在《心灵鸡汤》中这样说:“人类在探索太空、征服自然后,将会发现自己还有一股更大的能力,那就是爱的力量,当这天来临时,人类文明将迈向一个新的纪元。”
二、远一点
我希望我们的素质教育能够到世界、到未来、到虚拟。
(一)到世界
发达国家都吸取世界文明,而我们国家在这方面有着痛苦的经历。我特别提一下徐光启在《几何原本》刊印发行后,感慨道:这部光辉的数学著作在此后的一百年里,必将成为天下学子必读之书,但到那时候只怕已太晚了。但是更遗憾的是中国到了三百年之后初等几何学方成中等学校必修科目。这些不多讲,在中西文化方面需要更多的论战与检讨。孙中山在1919年《建国方略》中提到“欲使外国之资本主义,以造成中国之社会主义,而调和此两种人类进化之经济能力。”也讲到借鉴世界之文明。还有梁启超的认识:“拿西洋文明来扩充我的文明,又拿我的文明去补西洋的文明,叫它化合起来成一种新文明。”而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崛起中,有些是从新文化运动中转化而来的先进知识分子,既反对走中国固有的“东方文明”的路,又反对“全盘西化”。而到世界的意义,这就是要了解世界的发展趋势,中西文化碰撞,实际上也是为了中华的崛起,当然我更希望我们素质文化教育注重未来。
(二)到未来
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说的很精彩:“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经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他还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使举国之少年而亦为老大也,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其澌亡可翘足而待也。”这些话对我们应有所启示,对我们的教育,尤其是人文教育会起到一定的作用的。
还有一点,到未来的含义是未来科技对世界的影响,如互联网、能源革命、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从中我们应有什么样的人文思考呢?我想我们的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共同去思考这些问题。
到未来的再一个含义就是未来的社会改革。西方讲民主是个好东西;我们党中央讲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有些学者认为中国社会目前还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公民社会。这些都需要我们大学生们去关注,我希望我们的素质教育在这方面有更多的触及。
(三)到虚拟
今天现实和虚拟世界变得模糊了,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人们越来越依靠虚拟世界。从这一点上讲,我们需要思考虚拟世界对生活方式产生的影响,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对教育的影响,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在大学生教育中引导他们进行思考。
三、广一点
这主要是三个方面:科技教育中的人文价值、专业教育中的人文情怀、服务学习中的人文体验。
人文素质教育不能仅靠人文素质讲座和人文课程,仅仅这些是不够的,专业教育中也应该体现,应该锻炼学生的社会关怀、思维批判、以及健康情感。我们学界存在对人文价值的片面理解,包括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文化观,存在反科学主义或反科技主义。而现代新儒家关于科学和人文世界的划分更加绝对,进一步加深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分离和对立。那么实证主义的科学观以逻辑实证主义为代表,两个最显著的特征:一是实证主义;二是科学主义。将科学看作是一种超越人类历史及其文化母体的“事物”,科学本身的人文意义和人文价值也被大大地忽视了。而功利主义科学观:以英国培根为代表有两个最显著特征:一是工具主义;二是科技主义。看不到科学更是一种文化,忽视了其人文意义和人文价值。有的学者认为科学文化同人文文化一样,也有重要的并且是别的文化无法替代的人文意义和人文价值。科学精神本身就是一种人文精神,比如说求是、竞争是科学精神,也是人文精神。我们还可以看到,科学与技术中广泛存在的美学,也可以说生物体细胞的形态,生物纤维组织的结构,微观组织具有自组织性和对外力及自然环境的适应性等神奇的生命形态和物质形态,这些对于我们一些伟大的建筑学家,都有着启发,他们从生命和物质形态和空间吸取营养,发挥联想进行创造。我有个朋友是冯达旋先生,他的母亲一次在听他谈到Maxwell方程式的美的时候说道,肖邦的《小夜曲》,你如果细读它的琴谱,会觉得那和Maxwell的方程式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个就是广一点专业教育中的人文情怀。人文情怀其实也是良好工程技术素养的一部分,比如说搞工程教育的,过去认为工程在人文存在是没有意义的,但其实有着人文精神的,比如“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在专业教育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使其“应该让学生成为他(她)自己”,引导学生去关注人类及社会的重大问题,服务于社会进程中的人文体验。
第三个关于服务学习中的人文体验,国外某些学校做得很好。我在美国和新加坡听到他们说,他们让学生在服务学习或社会实践中有更多的人文体验,关注社会重大问题。这些需要我们学习。
四、多一点
多一点有三个方面:多一点办学理念的人文关怀、多一点普通教师的人文素养、多一点学生之间的人文交流。
大学办学理念我认为应该体现更多的人文情怀。这些年关于教育方面的人文思考,我写了很多文章,《从根基上认识高等教育》、《人文情怀与工程实践教育》、《论专业教育中的宏思维能力培养》、《从教育改革语境看对高等教育本质的认识》、《主动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让学生自由发展——也谈教育的目的》、《谈学科关注的拓展》、《对教育要有一点敬畏感》、《论教育的面向》等等。希望在办学理念或思想中的人文关怀、育人为本、创新是魂、责任以行,讲究开放式,以学生为中心,讲求宏思维,大工程观等等。这些和人文情怀联系在一起,就不多说了。
还有就是多一点普通教师的人文素养。普通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影响可能更大。另外我们也希望多一些人文交流,比如学生之间的读书活动、社团、学生的自我人文教育,而成为未来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而言之,我希望我们的人文素质教育不局限于讲座、不局限于学者、不局限于课堂、不局限于知识、不局限于学校、不局限于现在、不局限于中华。我相信、也希望,我们华中科技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讲授者和组织者、人文素质的宣讲者包括学生、教师,能够走得更深、更远、更广,我们的获得也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