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唐文治
生平简介:
唐文治,江苏太仓人。光绪十八年(1892年)春考中进士,任户部江西司主事。甲午战争后,他向清廷呈《请挽大局以维国运折》,针砭时弊,抨击权奸,吁请严惩战败将领。
光绪三十三年八月,唐文治就任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后改为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今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前身)监督(校长)。辛亥革命爆发,他在校内发动捐助军饷,支援沪上起义军,并与伍廷芳等一起联合通电,要求清帝宣统逊位。五四运动时,北洋军阀镇压大批爱国学生,他曾连发3份电报给大总统徐世昌和国务院,要求保护、释放北京的被捕学生。在校任职14年,精心擘划,成绩卓著。学校50周年校庆时,校友和师生募捐修建大礼堂,命名为“文治堂”,以资纪念。
1907年唐文治出任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监督一职,随即着手调整学科,停办商科转向工程教育,接连创设铁路、电机两个工程专科。1909年春,邮传部拟发展航海贸易,急需培养航运人才,唐文治请示邮传部在不改变学校办学方向上,另增设船政专科,并极力辅助商船学校正式成立。1910年夏,唐文治考虑到次年以商船学校名义招生后,校舍不敷应用,便决定在学校对面购定房屋,以备船校学生上课和两校新生住宿之用。1911年邮传部电嘱在吴淞炮台湾建商船学校,唐文治亲往相度地势,命工师绘图,克日兴工,并于同年8月竣工,定名“邮传部高等商船学堂”,仍由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管理,唐文治兼任学堂监督。至此,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高等航海学府诞生。唐文治注重学生品德的养成,认为应该“以道德端其规模,以规律束其身心”;重视国学和西文教育,把国文作为一门主课与理工科并重,同时在正课之外添设西文补习课;重视体育课程的设置,特别关心学生体质,亲自主管体育,悉心提倡。[3]
1912年12月底,孙中山先生曾亲临交大,为交大师生演讲他的富强祖国的实业计划、交通建设等;1922年为交大技击部(以练国术强身的学生体育组织)成立十周年纪念册题词“强国强种”;孙中山先生1912年12月底曾亲临交大演讲。孙中山先生在1912年4月1日辞去临时大总统后,到1913年2月11日从上海启程赴日本之前,其中10多个月的时间里全力着手中国经济革命和实业建设以富强祖国。唐文治雕塑唐文治雕塑
唐文治校长鉴于学校设置的均为振兴中国实业建设的机、电、铁路工程等专业,与孙中山先生实业建设计划一致,乃盛邀孙中山先生在1912年12月底视察全国各地后返沪时莅校演说,使全校师生员工了解孙中山先生的振兴实业富强国家的宏伟计划,以鼓舞和激发师生们学习和工作的热情。孙中山先生欣然接受唐校长邀请。莅校时受到交大师生隆重热烈欢迎。
民国9年,唐文治因目疾加深,辞去上海工业专门学校校长职务,回无锡前西溪寓所休养。是年夏,应学生高阳之请,担任私立无锡中学校长。年底,又应聘任无锡国学专修馆(后改为无锡国学专修学校)馆长。这时他已双目失明,但仍亲自授课。朗诵古文,抑扬顿挫,时称“唐调”,并录制唱片。在教学上,他提出“厚植基础,博览专精”的原则,主张教古籍原书,使学生能掌握古典文献的基本知识。在学习方法上,他强调学生自学,学校一天只上4节课,其余时间让学生各就自己的爱好进行自学。
民国24年12月,为庆贺唐文治70寿辰,交大校友和国专同学集资在无锡五里湖畔宝界山边建筑了“茹经先生纪念堂”。
民国26年11月日军侵占无锡前夕,唐文治率领全校师生内迁,辗转到达桂林。后因患病,回到上海租界休养。
民国28年春,在租界创办国专分校。
民国30年,上海租界为日伪占领,国专分校改为国学专修馆,以避免向日伪登记。日伪曾派人劝说其出任伪职,遭严词拒绝。
抗日战争胜利后,内迁桂林的无锡国专于民国35年6月迁回无锡复校;上海分校继续开办,均由唐文治主持校务。针对国民党疯狂镇压学生运动,他与张元济、陈叔通等10位知名人士联名发表致上海市长吴桢、警备司令宣铁吾的公开信,要求释放被捕学生。解放后,无锡国专改名为中国文学院,仍由唐文治任院长。
1954年4月9日,唐文治病逝于上海,终年89岁。著有著有《茹经堂文集》、《茹经堂奏书》、《茹经先生自订年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