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梅贻琦

  梅贻琦,天津人,字月涵,为梅曾臣长子,在堂兄弟中排行第五。

  梅贻琦,字月涵(1889年12月29日-1962年5月19日),天津市人。毕业于南开中学、清华学校。曾任中华民国教育部部长、中央研究院院士。祖籍江苏武进,祖先于明成祖时由江南迁居北京,后于天津落籍。熟读史书,喜爱科学。初起研究电机工程,后转为专攻物理。

  梅贻琦个性沉静,寡言、慎言,他的学生曾作打油诗:“大概或者也许是,不过我们不敢说,可是学校总认为,恐怕仿佛不见得。”叶公超用“慢、稳、刚”三个字形容他。“身教重于言教”及“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教育名言深为世人推崇。梅校长对清华大学的成长贡献巨大,受到所有清华人的崇敬。

  梅贻琦受到清华师生校友很高的评价:“提到梅贻琦就意味着清华”,“梅贻琦是清华永远的校长”

  生平年谱

  1889年,12月29日,生于天津。

  1904年,南开中学第一期学生。

  1908年,入保定高等学堂。

  1909年,“庚子赔款”首期留美生赴美留学。

  1914年,获电机工程学士学位。

  1915年,春季,留学归国。

  1915年,秋季,担任清华学堂物理教师。

  1931年12月起,担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

  1955年,在台湾新竹市创办新竹清华,筹办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新竹清华大学前身)。

  1958年7月,任台湾当局“教育部部长”,兼清华大学校长。

  1959年,兼任台湾当局“国家长期发展科学委员会”联席主席。

  1960年5月,患病入台大医院疗养。

  1961年2月,奉准辞台湾当局“教育部部长”。

  1962年2月,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

  1962年5月19日,上午10时50分病逝于台大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