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开印:研教自由、教学平等、激发交流、唤醒灵魂

  原题:研教自由、教学平等、激发交流、唤醒灵魂 ——《什么是教育》中大学理念的本质浅析

  雅斯贝尔斯是著名的德国哲学家、精神病理学家。他最初受父亲影响攻读法学专业,后转读医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40岁时,又转投哲学,最终在哲学领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公认的西方“存在主义”大师之一,桑纳尔评价他“把全部精力投入了思维”。雅斯贝尔斯的存在主义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大学的观念》和《什么是教育》这两本书中,其中《什么是教育》从”生存、自由、超越”的存在主义哲学基础出发,阐述了教育的理念,是一本思想深邃却亲切易懂的专著。

  雅斯贝尔斯一生从事大学教育40多年,对大学理念颇有心得。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专门对大学的观念和任务进行了深入讲解,引导我们这些从事高等教育事业的工作者沿着大师的足迹追寻大学教育的本真理念。与其终日在具体而微的事务中埋头苦干,不如静下心来,先思考一番。

  研教自由,给予教师足够的师道尊严

  雅斯贝尔斯认为,在教育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具有独立见解和追求的教师”,只有拥有这样的教师,才能“引起学生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向往”。

  在大学教育中,大学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甚高。“大学教师首先应是研究者”,“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优良的教师”,这就要求大学教师要有研究的天赋,有创造性的研究方向,有对科学真理孜孜追求的勤奋,并且还要具有“知识的良心”。其次,大学教师还应具有授课的艺术,要“把科学的问题通俗化”,能够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循循善诱地将科学的原理传授给学生,并且授课的过程中充满“教育的爱”。

  我们对大学教师的要求高,也要给大学教师足够的自由,保障教师的师道尊严。首先,要尊重教师的学术自由权利。大学教师作为独立的研究者具有选择研究方向的自由,这样才能保障他们成为具有独立思想、独到见解的学者。其次,要尊重教师的授课自由权利,教师可以在课程内容之内相对自由地选择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甚至可以“带着个人的色彩”,而不是仅仅围绕考试为目的进行教学。只有当教师拥有这双重自由,才能激发教师以专业的态度进行研究,以本真的方式进行教学,全身心投入到教育的过程中。

  教学平等,引导学生构建独立思维方式

  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的理想要靠每一位学生和教师来实践”,而大学的生命“全在于教师传授给学生新颖的、合符自身境遇的思想来唤起他们的自我意识”。也就是说,大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优秀的教师言传身教,最终的意义是学生能够构建起独立的思维方式。

  为了达到这样的根本目的,好的教育方式尤为重要。雅斯贝尔斯将教育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分别是经院式教育、师徒式教育和苏格拉底式教育,其中,他最推崇的是苏格拉底式教育。在这种教育方式中,“教师和学生处于一个平等地位,教学双方均可自由地思索,没有固定的教学方式,教师激发学生对探索求知的责任感,并加强这种责任感”。

  苏格拉底式教育可以通过很多种教学方式表达出来,“演讲、练习、实验、研讨会、小组讨论、两人对话”,教师通过这种种方式让学生亲自经历产生疑问、投入思考、获得知识的完整过程,教师也可以反复在教学的过程中与学生一同获得新知识。通过这种思考方式的反复强化,学生就可以构建起独立探索科学真理的思维方式,而不是从教师那里获取所有的知识,这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

  激发交流,寻找真理的源泉

  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是个公开追求真理的场所”,“在大学里追求真理是人们精神的基本要求”。但同时,雅斯贝尔斯也提到,“本真的科学研究工作是一种贵族的事业,只有极少数人甘愿寂寞地选择了它”,因此,科学研究的道路是越走越寂寞的一条路,没有思想上的交流,没有团体交往的气氛,就失去了寻找真理的一汪重要的源泉。

  大学里的交流分为两种,一种是研究者与研究者之间,一种是研究者与学生之间。无论是哪种交流,交流的方式一定是苏格拉底式的,交流的双方都是平等的,都是为真理在进行战斗。

  我们常通过讨论或辩论的方式来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交流双方真正关心的是真理本身是否真实地展现,而不是自我胜败的结果,亦不是礼尚往来的人情。在交流中,“不要侮辱他人,也不因诋毁他人而自鸣得意”,“不以沉默以示温和,更不以欺骗来安慰他人”。只有通过不断交流的方式,真理的探求不断深入和交错,才能激发出持续的真理之光,给大学带来勃勃生机。

  唤醒灵魂,对真理不脱虔敬之心

  雅斯贝尔斯谈及大学时提到,“大学也是一种学校,但是一种特殊的学校”。大学的特殊在于不仅仅在于职业技能知识的传授,还在于对人的精神培养,这样的培养结果才是一个完整的人。大学教育是构造“一个完整的人的形象”的重要环节,“以正确的方式传授知识和技能,其本身就已经是一种对整个人的精神教育”。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要做一个具有唤醒力量的灵魂,首先要严以律已,以身作则,坚持真、善、理性的信念,其次要耐得住学术沉淀时期的寂寞,永不停止追求真理之光。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唤醒学生的灵魂,使学生具有自我认识,对绝对真理和精神的无限性产生敬畏之心。

  而只有对真理充满敬畏和渴望,才会投身到对真理的追求事业中去,精神得以代代传承,真理得以人人信仰,大学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才得以彰显。

  总而言之,大学之发展,在于具有独立见解和追求的教师、潜心向学的有志学子、自由开放的交流氛围以及灵魂深处对真理的孜孜追求,四者缺一不可。无论我们身为大学的何种成员,都应为实现这四个要素不懈努力,因为我们在做一项最伟大的事业。

  初出艰难后坦途,与诸君共勉。

  作者系西南交通大学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西南交通大学教务处处长、茅以升学院常务副院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专家,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

  收稿日期:2014年3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