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章-随笔-正文

马丽鑫:拿什么拯救心灵

 

拿什么拯救心灵

这个世界上的人,大多活得痛苦多于快乐,焦虑多于平静,劳苦多于舒适,不甘多于安然。有信仰的人,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但更多的人,临近生命的终点,心灵充满恐惧茫然,回忆尽是促狭和琐碎。

这届人代会,已有代表提出安乐死的议案,消息出来,我狂按点赞,尽管有伦理法律方方面面的争议,但是这个议案还是深得民心。

​也许每个人的心灵都有伤痕?三岁的时候,东北的大炕是用牛皮纸糊的,上面再刷上蓝色的油漆,又大又光滑,不懂事的我把它当成了运动场,从东到西,从炕头到炕梢来回奔跑,突然,一个趔趄猛跌到母亲的身上,硬是害的已经六个多月的成了人型的弟弟,没等到降临到这个世界就失去了生命。三岁的我已经有记忆了,母亲蜡黄的脸,大人们抬着那个年代特有的铁质大洗衣盆,比汽车轮胎还大一圈,里面盛满血水,屋内屋外穿梭,父亲血红的双眼,亲人的埋怨,电影镜头一样常在心灵深处浮现,那种惊悚恐惧、惊心动魄的感觉至今还在。

有一天打开电视,屏幕上出现了一个人,他是麦家,中国现代作家。正在《开讲啦》节目上讲述他童年的故事。他说,他最早读过的一本书是《林海雪原》,是一个邻居差点扔进灶火时,被他抢救出来的。听到这个细节,我的心蓦然一动:世界上有些事情就是那么巧合,我最早读过的一本书也是这本《林海雪原》,老版的没有经过任何删减,里面完整呈现关于少剑波和白茹的爱情故事。小学二年级的我还读不懂其中奥妙,理解不了人物对话背后复杂的情感,比如有些话,白茹反着和少剑波说的,理解能力有限令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是这些章节因为似懂非懂,反而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后来各种形式改编后的林海雪原戏剧,没有了原著中的白茹,令我不解。杨子荣和少剑波等英雄形象与我书中看到的人物形象总觉得似曾相识又不完全一致。

小学时印象深刻的书籍还有一本,书名是《疾风》,作者是谁忘记了,主人公叫吴刚,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骑着高头战马,神机妙算,次次战斗让日本鬼子威风扫地,几乎无所不能。几十年过去,吴刚的英雄形象仍然在心中屹立,只是今天的我早已经明白,真正的英雄有时候并不是叱咤风云的高大全形象,更多的英雄是生活在我们身边,普普通通的人:抢险救灾的英雄,无私奉献的白衣天使,教书育人的辛勤园丁,很多很多。

初中的时候还读过一本散文集,名字早已经忘记了,但是里面描绘的都是北京某个石化企业战天斗地的火热场面,里面的生活场景虽然遥远陌生,但是每一篇散文有详细生活的描写,有优美文字的抒情,对于我来说,无疑是情感的最早启蒙。

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不同的一个小小宇宙,晴朗时阳光明媚;阴郁时,乌云密布;愤懑时,波涛汹涌;喜乐时,鸟语花香;沉默时风平浪静。年轻时候感叹:"浩大的世界,样样让我们好惊奇,从来都兴高采烈,从来不淡漠!眼泪,欢笑,深思,全是第一次”(作家王蒙语)年老时心底的沧桑,已经如同驶过千军万马的狼狈不堪,即便这样,也总要对自己,对亲人有个负责任的交代!人来世上一次,不知道有无来生?来也不易,去也不易,别人活的怎样花样翻新,乱七八糟,奢靡张扬,与我何干呢?不想泼妇骂街,也懒得指桑说槐,唯有沉默以对,保护好自己内心的气象万千。

因为疫情,闭门索居,得享文字飞扬的快乐。因为距离遥远的战争,因为英雄正义的俄罗斯,让人不禁重新审视世界和人生。国格一如人格,凭借俄罗斯的军事实力,完全可以如美国科索沃战争时闪电取胜,只是会有更多的无辜的平民牺牲。俄罗斯发动的惩戒性的自卫为目的的战斗,避开了乌克兰平民,只轰炸乌克兰喜剧演员为首的罪恶军事基地。面对乌克兰政客的表演和美国为首西方世界的阴险怂恿,俄罗斯军队表现出了最大限度的克制。还给乌克兰民众发放30吨生活物资,这个画面让人流泪,我想起很小的时候看过的《战争与和平》《被侮辱与损害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些出自伟大民族的文学巨著,常常萦绕耳边的《喀秋莎》和《三套车》,这个民族的沉重和坚韧让人高山仰止,从而忘掉自己卑微的伤痛!俄罗斯,你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有最高贵的灵魂指引着你们一定会胜利!

今天是战争的多少天?我忘了我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