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建辉:统一神州兆此人——历史真相探索歌舞剧《甲骨文》
统一神州兆此人
——历史真相探索歌舞剧《甲骨文》创作谈
分子人类学基因塑源研究证明,大约在2.5万年前,有三支不同基因的人群放弃了从西亚分三路进入中国乃至东南亚;度过了1.2万年的冰河期后,逐步放弃了采集狩猎生活方式,开始了训化特色农业,出现了红山、仰韶和良诸为代表的文化;大约在10000——8000年前,进入中国的三大族群开始在华北融合,出现了“人口大爆炸”,这一点也得到了河南舞阳贾湖、安阳殷墟考古发现的佐证,其中,安阳殷墟出土人骨头形指数偏差远远超出正常范围,说明商代是真正意义上基因来源不同的混血王朝,这应当是梁启超先生提出“中华民族”形成的起点;幸运的是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恰恰与祖先创造甲骨文字并以文化成天下同步进行,同一祖源和文脉是中华民族根深叶茂、繁荣昌盛的根基,也是中华民族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5000年生生不息的最显著特征。我们创作历史真相探索歌舞剧《甲骨文》的初衷,就是致敬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那些坚韧智慧且具远大志向的前辈先贤,光大中华文明一统神州、独步天下的盛世理想,把甲骨文明薪火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一、目前甲骨文研究的状况和遇到的难题
1898年,王懿荣发现并确认了甲骨文属于中国早于金石文字的文字,王本人是大清国国子监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北大加清华大学的校长,是晚清少有的具真才实学的金石学家,他能分辨并确认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系统不是没有原因的。在他之前,安阳出土的甲骨刻片几乎全部被京城人当成龙骨吃进了人的肚里,这个产供销一条龙的所谓“中药”已经运营了很多年;以后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等一大批国学大师的投身研究,基本上揭开了商朝客观存在的许多秘密。虽然以“甲骨四才”为主的一众学者积百年之功,然而至今我们能够识别大约1500个甲骨文字,大概占已经出土文字字形总数的1/3,总数4500个字符中辨识出争议不大的文字1500个。(现在有一个学术活动,就是辨识一个甲骨文字奖励10万元,当然主办方出发点或许是好的,但直觉是概率很低,既没有信心,又十分担忧,根据就是我们应对王懿荣、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等这些大师保有起码的敬畏之心,这些大师在当时就是不世之才,现代人早就没有了他们那代人受教育的条件,能站到这批大师肩上几乎不可能,现在开设古汉语课几乎所有古代文献需要逐字解读。这是因为我们现在的教学,不仅理工科,包括社会科学领域绝大多数学科,所使用的语言、概念,推理逻辑,分析架构,乃至整个思维方式、思想体系,都是来自西方启蒙思想所规范的特殊的、站在西方人视角的想象世界,也就是说是西方16—17世纪启蒙思想后规定的语音语言、表达方式、思想分析方法、规范使用的概念等等,而这套东西又来自更古老的古罗马法语系,从基本概念,如流动、占有、结构、群体、财产、性别、阶级、支配等等,这些都是古罗马对当时世界和社会的描述,或者延伸。所以用古罗马以及以后西方启蒙思想所规定的想象世界的方式去理解我国3000年前的甲骨文所描述的世界,使用的视角概念,语义语言,思维想象,表达方法等等几乎都是无法办到的。前两年有些公司看到这个悬赏也曾用AI尝试进行破解,但一直没有听到新的进展,究竟能不能真正解开甲骨文秘密,我始终抱有希望和怀疑双重态度,破解甲骨文字毕竟需要首先找到古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找到每个甲骨刻符里的情感和伦理,弄清楚前辈传递给我们的画面,从而理解他们表达的真正含义。好在现代人可以借助已经破解的1500个甲骨辞符,断断续续猜测出祖先描述的世界和自己,以及他们看待世界、看待自己的一些方法,有几点大概不会有太多分歧:首先,“天”是祖先为我们确立的终极信仰和价值来源,商人祭天祈愿是生活中头等大事,对于我们民族以及民族文化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规定了我们民族和文化想象宇宙的图景,以及自身在这个图景中的位置,所以“天”这个概念规定了我们民族的信仰、政治、意识形态,包括学术等等基本特色。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表示就是甲骨祈天和占卜活动,并通过这些活动形成了整个社会的法理秩序;其次,商朝正处于民族繁衍生息的青春期,充满了青春活力,自由是我们祖先创造文明的基本动力。从史料上看,自由大致体现在三个向度:一是思想探索的自由,创造了甲骨文,以及“以文化成天下”的文明形态;二是迁徙的自由,商朝“前七后八”,迁徙不仅促进了部落之间的融合,融合又带来人口繁衍,培育出中华民族这棵大树;三是独立自主的设计文明秩序的自由,周平王曾经说过“唯有先祖商人才有典章制度”,正是这整典章制度才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很少几个跨过奴隶制阶段的民族。
商朝虽然结束了结绳记事和契齿文阶段,跨入了创造文字文明的新形态,但物资和知识仍旧极度匮乏,既没有科学,也没有宗教,不但缺吃少穿,在疾病和温饱面前几乎束手无策,而且面对的是与现代人同样的终极问题,人们回答这些终极问题,获取知识,消除精神恐惧,依靠的只能是自己和祭祀占卜,甲骨问天便是祖辈先圣创造的最实用有效的方法和工具,正是这些占卜祭祀活动使商人在精神维度上无拘无束自由攀升,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对世界和对自己的认识,积累了方方面面的知识和经验,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文明形态。
为什么说商人甲骨占卜和祈天问道不是迷信活动,而是包含有众多科学成分最有效的思想探索活动?众所周知,商人发明的甲骨祈天名义上叫“法天敬祖”,本质上则是反问自己,通过反思总结自己生产生活的经验教训来回答遇到的难题。从甲骨辞刻上看,商人占卜或祈天问道有六个法定的步骤:第一是前辞,第二是置辞,第三是卜词,第四是兆辞,第五是贞辞,第六个是验辞。也就是说什么时间、什么人送来的牛胛龟壳,什么人修饰,什么人保管;又在什么时间由什么人用于占卜;为什么事占卜;提出什么问题;占卜活动中龟壳牛胛受烧后出现了什么样的纹兆,参加占卜活动不同意见的双方根据兆辞给出了什么样的解读,不同点是什么;最后检验结果是什么?
这里补充一点,商人占卜有一个发生的前提,那就是对一个问题,或者下一步行动出现了分歧或争议,谁也说服不了谁的情况下,才进行占卜问天,而不是孔子,或现代某些学者说的商人“好鬼”,有事没事就占卜祭祀。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商人的时代虽然没有完整的知识体系,重要的是也没有权威,这是商人进行自由思想探索的前提条件。
例如,一片甲骨辞刻这么问:明天会下雨吗?如果不下雨,是安排人先收商王麦地的麦子,还是先收王后麦地里的麦子呢?
由此可见,商人的占卜活动完全是矛盾双方各有自己的主张,通过反思反问自己,从经验感知中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一种活动。当然,商人还没有真正哲学意义上的认识方法论,通常认为人的认知主要两个方面:一个是经验主义;另一个就是理性主义。所谓的经验主义是认为人的认知来源主要是通过感官获得,依靠人的眼睛、鼻子、耳朵、感觉等等获得认识,主要或基本依靠人的感管获得知识就是经验主义;另外一个则相反,认为感觉,或者说感管获得的东西,多是片面的、暂时的,充满谬误的,也可以说是一种幻觉,所以说人要真正理解世上万事万物,还要靠人的理性,这是理性主义。理性主义创始人之一笛卡尔经过一个很麻烦的论证过程才建立了理性主义体系和思维框架,从我到我思,再从我思到我在,从我在到上帝在,再到上帝在世界在,用这么一套科学理性的方法解决问题,便是理性主义;而商人甲骨祈天问道其实同时具有这两种主义的特征,可以说是兼而有之,不仅运用日常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大量感性知识和经验,同时依靠人的良知和理性直觉搭建知识大厦,如帕斯卡所说用人的灵心善感去把握人生、理解世界,领悟人的有限性与无限的关系,解决长期困扰商人生老病死等等一些终极问题。遗憾的是,商人通过大量的占卜活动积累起方方面面的知识,以及对人类面临的终极问题的思考,大多都随着商朝的覆灭永远成为了历史的尘埃,既便是已经挖掘出土的甲骨辞刻,也只有很少一部分被人们所解读,文献更是少之又少,能够残存下来的恐怕主要集中在商朝晚期《易经》中,《易经》我们知道包括《连山》《归藏》和《周易》,它是六经之首,大道之源,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上有着显著的地位。当然作为一般人,诸如我生来比较木讷,再加智力平平,很难悟出《易经》其中的道理,说到底它是一种自我探索,自我知识,只有心智成熟、理性深重的人才能领悟,六十四卦虽然反映着不同的人生情境,很多代表了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如,发展变化的观点,普遍联系的观点,“苟日新,日日新,又一新”,认为世上生命每时每刻流逝,日月、江河、大地、及万事万物天天都会变化,世上没有万古不变的东西;“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等等,包含了许多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安阳马氏庄园进门的家训就是《易经》第三十七卦。)
这就是甲骨文研究及我们这部歌舞剧《甲骨文》面临的第一个困境,由于甲骨文辩识和研究的缺陷,和那一时代几乎没有留下多少真实的文献,所以,我们创作这部剧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叫人们能够理解甲骨文的甚本特征和它的本质,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甲骨文予埋的道德伦理,及内在向善净化人们心灵的逻辑,如此才能够理解甲骨文能够传承至今的独特优势。
二、这部剧为什么要把商朝末年作为剧情背景,为什么要把商纣王作为探讨的主要人物
商朝末年是惊心动魄大变局的关键时期,是“一统神州”的关键时期;商纣王不仅是这一关键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又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悲剧人物,什么叫悲剧?亚里士多德说,悲剧就是借助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来使人们的灵魂得到净化的艺术形式;鲁迅也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商朝不仅贡献了甲骨文,更重要的是它展现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文明形态,正是这种勃勃向上文明价值的毁灭,才彰显了它的历史悲剧性,才有了探讨和创作的意义,才有借助历史的悲剧性净化人们心灵的必要。
商朝末年,我国青铜文化登峰造极,华夏文明传播典定了民族九州的范围,商人铸造青铜器的原材料不少来自于云贵高原;占卜用的龟甲有出土完整的马来龟甲,这是生活在马来西亚的一个特有物种;使用的牛肩胛至今没有找到相应的品种;商朝发行的货币来自现在琉球群岛附近的古宫岛;商人皮毛服饰除了有青藏高原的牦牛等动物皮毛外,还有一些来自遥远西伯利亚,商人的足迹和甲骨文明传播范围是我们现在很难想象的。当然最主要的还是甲骨文明,它突破了当时一族一地、以“自我为中心”的狭隘观念,树立了以文化成天下的价值观,形成了具有华夏文明特色的天下观,把不同宗族、不同家族、不同种族的族群,用文明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商朝宗主候国相互联盟的特有华夏民族,代表人物就是商王帝辛,郭沫若说的很清楚“统一神州兆此人”,“神州”是历史上无限近似“民族”的定义词,有共同信仰,共同语言文字的文明共同体,“一统”更是传承至今中华民族的最高价值,这是商朝商人对中国最大的贡献,贡献了中国的不可分裂性。
商朝最后一位帝王帝辛是中国历史上被抹黑最严重,所戴“罪名”最多,争议最大的人,同时又是对中华夏民族统一贡献最大的人物之一,用艺术探索评价帝辛是我们这部剧创作价值所在。
研究中国历史又有两个方法值得借鉴:即王国维的双重证据法和顾颉刚的文献矛盾法。其中顾颉刚矛盾法专门筛选历史文献中矛盾之处进行统计分析,以揭示历史的真伪,他专门写了一篇文章《纣恶七十事的发生次第》,指出商王帝辛历史累加的罪名有70项之多,什么“穷兵黩武”“酒池肉林”“炮烙之刑”“残义损善”“千古暴君”等等。顾对这些罪名一一进行了梳理,发现周人强加到商王帝辛头上的“罪行”是6项,战国时期增加了27项,西汉又增加了23项。东汉增加了1项,东晋增加了13项,共70项。以“炮烙之刑”为例,最早使用“炮烙之刑”的是战国时期的韩非子,他在《韩非子·愉老》中说“纣为肉圃,设炮烙,登糟丘,临酒池”,之后,《荀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等文献陆续引用,“层累积叠”强加到帝辛头上的。实际上从周朝初年一直到现代,对帝辛的评价一直争论不休。我国修史往往以抹黑前朝来强调本朝的合法性,这是传承的陋习。
那么商王帝辛的“罪恶”究竟有哪些?比较靠谱的说法恐怕就是《尚书·牧誓》说的那三条:第一条俊鸡不呜,惟夫人言是从;第二条弃厥肆祀;第三条在用人上弃厥父兄贵族,而任用一些逃犯奴隶。如果我们认真分析了一下,这三条儿都是进步改革的措施。例如,第一条唯夫人言是从,指帝辛王后参政,而夫人不能参政的理据是母鸡不会打鸣,有人据考证,商朝没有男女界限,女人参政,甚至领兵打仗都很常见,帝辛时期商王后确曾提过建议,法律应一视同仁,不能只照顾贵族王室,商纣王采用了她的建议;第二条商王帝辛与其兄微子,一个代表行政官僚,一个代表神祇儒士,双方积怨深重,以至于到了微子一派携祭祀神器投奔周邦的地步,帝辛不用贵族亲戚也是不得已的选择,或可称之唯才是举;第三条是弃厥肆祀,这里“肆”字解读非常关键,商朝“肆”字含有“大肆屠杀”的意思,弃厥不是很好吗?!。
1959年6月,郭沫若到安阳殷墟进行考古调研,此后共写了三首诗分别发表到1961年首刊的《考古报》上,在诗中他首先写了商朝确实有祭祀杀人殉葬的情况,但是经过他认真考察,认定殉葬坑不属于商王帝辛时期,而是更早的武丁时期,这一点也与甲骨文记载的情况相符,有学者研究武丁和帝辛俩位帝王大概都是在位23年,而甲骨记载武丁时期有祭祀用“羌”9000多的记录;而帝辛只是前期有不足100的记录,也就是说“弃厥肆祀”下降了90%,所以郭沫若强调“勿谓帝辛太暴虐”,那些祭祀杀人的已经被他弃厥,他是“奴隶解放实前驱”,不仅放弃了那些残暴的形式,放弃了大规模的祭祀,而且还采取一些采取政策措施解放奴隶,使中国成功地跨过了奴隶社会。在郭的写第二首诗《访安阳殷墟》里面,更是从历史高度肯定了他的功绩,“偶来洹水忆帝辛,统一神州兆此人”,中国的最高价值观就是华夏一统,最早践行这一价值观的就是帝辛,是帝辛开创了统一神州的大业,从商朝到秦朝几百年的历史,统一神州虽然是“秦始皇帝受其功,其功宏伟古无侔,但其溯流探其源,实由殷辛开其初”,“殷辛之功迈周武,殷辛之罪有莫须。殷辛之名当恢复,殷辛之冤当解除”。为什么呢?郭沫若写道:“方今人民巳做主,权衡公正无偏诬,谁如有功于民族,推翻旧案莫踟躇。”他表达的意思很明显,不能再继续延续封建时代那种后代否定前朝书写历史的老办法了。“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只有从民族发展壮大的历史角度才能真正看到一个历史人物的贡献得失,所以毛主席评价商王帝辛是位“很伟大的君主”,在当时群众中“很有威信”,把帝辛和秦始皇并列为一统神州居功至伟的人物,这个评价可以说高瞻远曙,也是创作该剧并作为主要人物进行探索的原因。
三、历史真相探索歌舞剧《甲骨文》故事梗概和艺术特色
序幕主要用多模态论述商人的由来。商人由来至今仍然是史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商人以畜牧贸易为主业,率真善良,刚勇智慧,自称“天命玄鸟,降而生汤”,相信故乡和祖先来自于天,不过大量甲骨辞刻分析,应当说从西北东来的概率比较大。商人来到中原后,广泛吸收借鉴各地语言文字、建筑艺术、天文气象、冶炼铸造、诗歌文学、地理神学等知识基础上,开创了以“法天敬祖”、追求“天道同理”为主要内容的信仰模式,创立了华夏文明的终极价值概念——“天”,并由此推导出相对于族群、宗族、和个人的天道、天理和天命的伦理道德,通过甲骨祭天的方式,不断地丰富了对世界和自己的认知,提升了华夏民族文明高度和精神境界,建立了华夏真正意义上的混血王朝——殷商王朝,和独步天下的甲骨文明形态,进而论证商人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
序幕主题歌应考虑依据《诗经.商颂》五篇内容创作,以《玄鸟》开篇“天命”为名,唱腔风格体现悲剧特征,悲凉、郁愤、荡气迴肠。
第一幕:甲骨祈天。介绍商人甲骨祈天占卜的发动、程序、和结果验证,及最终结论,为什么说商人的这些活动不是迷信,本质是认识世界和自己最实用的学习方法。 商人为了祭祀通灵,在甲骨问天活动中创造了象形文字,创造了字、语分离独特的表述方式,克服了“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音”的界限,加快了文明的传播,用征伐通婚和传授天道典章解构了公用族姓部落联盟,建立了多姓混血的王朝,奠定了华夏九州多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广阔彊域,为以后的华夏一统储备了思想、概念准备了物质和文化基础。
由于商人祭祀方式的改进,及人们对世界和自我认识的加深,商朝晚期试图通过这些活动搭建起通往信仰的桥鿄,提出了“神人以合”“天人合一”的论题,为构建“天理”“天道”及人心向善的传统文化心灵奠定了基础。(屏显甲骨文证据)
第二幕:天意难测。故事可从发现神祇人员控制甲骨凶吉纹兆开始,论述商朝末年,内外各种矛盾日积月累,集中到一点就是王位传承的争夺日趋激烈,虽然商王早已定下传位帝辛,然而面对以其同父同母的哥哥微子为核心的神祇集团,商王不得不再次甲骨祈天,向苍天问寻传位大事,并且发现了以微子等神祇人员控制甲骨占卜凶吉的作弊方法,但也想不出更好的排难解难题的方法,陷入进退无据的困境……(屏显古文献和甲骨文证据)
第三幕:妇言是用。商朝是一个没男女界限的时期,妇女享有与男人几乎相同的权力,包括财产权,担任行政军事等岗位公职的权力。妲己从一个“女性贡品”而能被商王帝辛明媒正娶为妃子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且妲己还能公开提出了法律面前“贵奴平权”的主张。(屏显《尚书·牧誓》和甲骨文证据)
第四幕:弃厥肆祀。商王帝辛改革祭祀先祖做法,要用歌舞形式祭祀祖先,一连三次占卜,前两次均被神祇人员认定“不可”,直到第三次才被迫同意,废除了肆祀。(屏显《尚书·牧誓》和甲骨文证据)
第五幕:艮词之祸。周文王研究《易经》,却私自篡改艮词,暴露了其“剪商”夺权图谋,被商朝派人扣押在羑里,周人为救出周文王,行贿商朝神祇人员和大臣,动说商王帝辛放了周文王,临行设宴款待周文王等人,并赋予文王征伐一方的特权。(屏显甲骨文证据)
第六幕:利簋诉说。武王征商,朝歌牧誓,清晨突袭,并在商王祀庙宣布“天命归周”。(屏显中国十大国宝之一《利簋铭文》)
尾幕叙述是全剧重点,考虑以《清华简》为史论证据,论述从武王征到秦朝统一的大致脉胳,秦人历经800年卧薪尝胆,实现中华民族的统一和书同文的理想,攀登上世界的时代顶峰。
尾幕歌曲应以《诗经秦风》十篇为据,歌名《那水佳人》,借助《秦风.蒹葭》的诗境,重新创作在水一方,风格上突出激昂悲壮、空灵、孤傲幽远。
尾幕:文化天下。简述商裔秦族从被罚为卸奴到秦朝一统六合艰辛历程。秦人原指河南范县一带的古人部落群体,夏朝末年参加商汤领导的“鸣条之战”有功,一直受到商王朝的重用,成为商王朝的支柱族群之一,商朝帝辛时期秦人首领飞廉父子被帝辛依为左膀右臂,飞廉受帝辛之命率15万大军征夷,完成了中华民族的融合,期间周人灭商,飞廉回师筑坛复命,逃往商葢,三年后被杀,商葢秦人被罚为御奴押解至现甘肃礼县汉水朱圉山一带,卧心尝胆数百年建立秦国,一统六合,实现了“书同文”和文以化成天下的先祖理想。(屏显“清华简”证据)
从艺术特色上讲,该剧可采用具意和具象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具象放在历史剧里模仿商朝末年的人物故事肯定像不了,服饰人物形象可以模仿,但他们的内心世界必须上升到艺术高度去探讨,着重回答如下问题:
一、商人的由来,为什么能够创造出世界历史上独一无二且传承至今的甲骨文;
二、为什么说甲骨祈天是商人认识世界、认识自己最好的学习形式,思想自由的探索是商朝最根本的动力,甲骨文为什么具有内在的向善功能;
三、为什么说甲骨文塑造了中华民族法天敬祖,相信家庭和自己的心灵结构,且尝试不断创新典章制度和新的社会秩序,为“书同文”和“大一统”价值观奠定了基础;
四、商人的一支商葢秦人被周公罚为御奴迁至现甘肃汉水朱圉山一带,为什么秦人历经几百年卧心尝胆,终于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扫六合、大一统”,实现了以文化成天下的壮举?
这部剧只所以称之历史真相探索歌舞剧,就是它既是一项思想学术探索工作,又是一种艺术创作,创造思想和美。所以创作这台节目首先要考虑它的独特性,体现安阳特有的文化品质,与过往人们头脑里的那种歌舞剧一定要有所区别,一定要有所不同,具象与具意相结合,探索商人,的思想、困境、喜忧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要在场景设置和人物形象、性格鲜明上达成共识,努力把这部剧的学术性、思想性体现出来,才能做到与别人都不一样,搬上舞台才能让人耳目一新。
作者:杜建辉,历史学者、作家
2025-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