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章-评论-正文

杜建辉:文明探源歌舞剧《甲骨文》

最具哲学意境

最具文明比较研究价值的

文明探源歌舞剧《甲骨文》

 

杜建辉:文明探源歌舞剧《甲骨文》 - 第1张

考古专家解说

考古专家解说第一段

杜建辉:文明探源歌舞剧《甲骨文》 - 第2张

人物:甲、乙、丙、及主任

场景:假设考古队挖掘现场,除考古队演员手持马灯、手电、小铲等道具外,不再设置其它道具。

(本段表演着重解决两个认识:1、为什么说安阳是中华文明的源头?2、甲骨文是怎么创造出来的?)

【灯光转暗后,考古队四人分别从场下场上进入舞台聚光一角。】

甲:主任——

主任:有情况吗?

甲:从土层探样分析已见少量甲骨残渣。

主任:好,这就是中华文明的源头!至今为止除了郑州商城遗址发现有两片似是而非带有模糊字样的甲骨残片外,大规模的文字发现这是唯一的现场,如果以文字发明做为进入文明标志的话,安阳就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当然,若用文明形态作为衡量一个地方文明贡献尺度的话,安阳和甲骨文无疑是中国八大古都中对华夏文明大厦贡献最大的一块基石。

乙:对!我们把甲骨文的意义和作用讲清楚了,才能理解我们华夏文明的初心。

丙:那么甲骨文是怎么创造出来的呢?

主任:中国文字的产生与世界同时期其他文明创造文字有着截然不同的路径和特色。中国文字的创造大致分两个阶段,即文的阶段和字的阶段。《周易•系辞》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从结绳时代到书契时代,虽然没有字但有各种符号标志的契齿文,例如古人带兵需要从最高首领那儿领得虎符令牌,这些东西就是契齿文的残存,这一阶段至少也有4——5千年时间,真可谓源远流长,直到盘庚迁殷后,中国才开始进入到了字的创造阶段。从考古发现看,商人在广泛吸收各地契齿文符号的基础上,从武丁到帝辛时期进入大批量地创造文字时期,现有考古发现也集中在这两个时期,这期间商人一共创造了4500多个文字,使我们民族真正跨入了文明时代。

乙:甲骨文的的发明创造对我们民族来说太重要了!它不仅仅是创造了文字,而是开创了华夏民族精神解放和求索天地的新时代!

丙:环顾与甲骨文同时期的世界其它文明,大多已经永远消失在了历史的尘埃里,为什么只有甲骨文作为一种文明载体能够传承至今?

主任:这个答案只能从我们发掘的甲骨文中去寻找。

  杜建辉:文明探源歌舞剧《甲骨文》 - 第3张

考古专家解说第二段

人物:甲、乙、丙、及主任

场景:假设考古队挖掘现场,除考古队演员手持马灯、手电、小铲等道具外,不再设置其它道具。

(本段着重解决二个认识:1、甲骨文字独特的文明品质有哪些?2、甲骨文明的初心是什么?)

【灯光渐暗后,考古队四人分别从场下场上进入舞台聚光一角。】

主任:怎么样?

甲:正在确定它的范围。

主任:甲骨文的发现真是一件幸事,仿佛冥冥之中给华夏文明一次公正的机会,保护好每一个甲骨残片都可能还原一段历史。

乙:商人虽然处于文明蹒跚起步的初期,但面对的却和现代人一样,都是人类的终极问题,如何认识世界,如何认识自己,如何搭建人与人、部落与部落、方国与方国之间关系等等,在解决这些问题过程中,商人用与天帝祖先交流的形式,发现自已,认识世界,创造了甲骨文字,因此自中国文字创造之日起,它就不是指代具体的人和事,而是表达着一种诚信和道义,一种探寻和追问,它努力回答的是人类终极的、普世的、生命中绕不过去的问题。

丙:商人在创造文字的同时,创造了中国终极的价值观念——“天”,进而推演出“天道”,“天理”,“天命”,形成了中华文明独领风骚的“天下观”,使甲骨文字搭载的文明价值,能夠超越时间、空间,超越不同族群和生产方式,成为人类解决自身终极问题最有益的体验和思考。

乙:它之所以历久弥新,传承至今,就在于中国文字内在的道义和伦理逻辑。再一点,商朝王权的合法性来源于建立之初的“景毫之盟”。它是一个契约式的联邦制王朝,会盟誓约和“天道”伦理对王权有着很强的约束力,再加上甲骨文化内在向善的追求,甲骨文时代文明的品质和境界在世界同时期文明中可以说别具一格,独步天下,并不是如后世文献中描写商朝那样黑暗愚昧,残暴专制。

甲:《尚书•舜典》说:“经天纬地为文,照临四方曰明。”华夏文明的初心就是以文化成天下,这是甲骨文和华夏文明独有的品质和境界,当然,甲骨文明也有着与其它文明迥然不同的缺陷,主要表现在权力传承方面,始终找不到一个合情合理的方式。商朝末年,商王帝乙面临着外邦世仇和内部王室贵族争权夺利的双重冲击,再加上神权祭祀世俗传统的阻碍,一时国步维艰,人神不宁......

杜建辉:文明探源歌舞剧《甲骨文》 - 第4张

考古专家解说第三段

人物:甲、乙、丙、及主任

场景:假设考古队挖掘现场,除考古队演员手持马灯、手电、小铲等道具外,不再设置其它道具。

(本段着重解决二个认识:1、为什么说甲骨祈天是当时人们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主要方法?2、甲骨文时代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是什么?)

【灯光渐暗后,考古队四人分别从场下场上进入舞台聚光一角。】

丙:主任,天气预报。

主任:(接过预报天气的每日通报,又抬头看看天)甲骨文在使用过程都要经过刻凿火烧,再加上深埋地下三千多年,大部分已是破损的残片,考古就是从这些残片中拚凑还原出真实的历史。(停顿片刻)你们知道商朝祭祀的方法程序吗?

乙:从已经发掘出的甲骨辞刻看,甲骨祈天的方法程序也是一个由简单到不断完善的过程。

甲:甲骨刻辞首先是置辞,什么时间什么地方送来的占卜用的龟甲牛骨,什么人修治,什么人保管;其次是前辞,什么时间什么人,为什么问题进行祭祀占卜?

丙:第三是贞辞,即提出什么问题;第四是兆辞,火烧甲骨出现的兆纹情况和次第。

乙:第五是占辞,得兆后对照占书,做出判断结论;最后是验辞,记录占卜是否应验的情况。

主任:商人在祭祀占卜活动中有两项重要改革,一是贞,即可以站在不同角度,提正反两个问题;一个是验,对不同人的不同判断进行最后的检验。

乙:原本指望通过改革使祭祀占卜更准确更有成效,却暴露了祭祀祈求神旨的整个活动存在着无法克服的缺陷。

丙:提出正反不同的问题,必然会有正反不同的判断,但验证不出正反两个结果。明天早上会下雨吗?验辞只能是一个,说明祭祀活动本身的不科学性和局限性,合理的改革反而成为了引发世俗神权与王权矛盾的焦点。

甲:甲骨文时代社会进步发展的主要障碍恰恰是传统偏见及由此形成的不合理的典章体系。

主任:这儿有块帝辛时期的祭祀甲骨:十祀卜,贞,可以用歌舞祭祀天帝祖先吗?

丙:不可。

甲:再贞,可以用歌舞祭祀天帝祖先吗?

丙:还是不可。

主任:再再贞……

乙:难道天帝祖宗不喜欢人间的歌舞吗?

丙:(双手一摊)......

主任:这是人间王权与神权的较量!

杜建辉:文明探源歌舞剧《甲骨文》 - 第5张

考古专家解说第四段

人物:甲、乙、丙、及主任

场景:假设考古队挖掘现场,除考古队演员手持马灯、手电、小铲等道具外,不再设置其它道具。

(本段着重解决二个认识:1、真实的商王帝辛和妲己是什么人?2、历史上为什么会出现对商朝,及最后一位帝王帝辛的偏见?)

【全场灯光转暗后,考古队分两次入场。】

甲:主任还没休息?

乙:一定是误入历史谜题而宿食难安。

主任:商王武丁与末位帝王帝辛在位时间都是20多年,历史文献把武丁捧为“神武英明”,把帝辛说成“千古暴君”。而我们的考古发现则与这些文献记载恰恰相反。例如考古统计商朝祭祀杀俘整个帝辛时期不及武丁时期的百分之一,后期帝辛干脆废弃了祭祀制度,考古发现他祭祖祭天,甚至周祭都逐渐停止了,根据王国维先生双重证据法,文献也佐证了这一点,《史记•周本纪》载:今商王纣乃用其妇人之言,自绝于天。

乙:也正是他这一自决于天的决定,不知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妲己一般认为是有苏氏献给商朝的贡品,帝辛娶作第二夫人,这一行为本身就惊世骇俗。帝辛惟妲己之言是从,更是一个荒诞不经的罪名!

丙:商朝根本没有男女之别,女人参政很正常,史料显示妲己仅仅在取消商朝贵族特权方面提过一些建议,无论如何都构不成“罪恶”,反而是周朝从“牝鸡无晨”这一自然现象中推导出歧视女性的一系列观念理论,成为后世三纲五常礼法一部分,重男轻女的后果一直影响至今!

男:不杀俘虏,唯才是举,甚至重用奴隶,飞廉父子被委以重任,实际上帝辛结束了当时普遍流行的奴隶制度。

主任:考古发掘也可以看出,商王帝辛是真正奠定华夏九州疆域,以文化成天下的第一人!

杜建辉:文明探源歌舞剧《甲骨文》 - 第6张

考古专家解说第五段

人物:甲、乙、丙、及主任

场景:假设考古队挖掘现场,除考古队演员手持马灯、手电、小铲等道具外,不再设置其它道具。

(本段着重解决二个认识:1、商朝及商王帝辛罪名的由来;2、为什么会出现历史偏见及危害?)

【全场灯光转暗后,考古队从剧场两边进场。】

乙:主任,为什么历史偏见难以避免?武王征商,《尚书·牧誓》指证商王帝辛的罪状实际只有三个,到如今据中国社科院顾硕刚先生统计,戴在商王帝辛头上的罪状竟有70余项,俨然就是一个“千古魔王”!

主任:武王征商后第四年,周人便借平叛之机,一把大火将商朝真实的甲骨文档,连同这座没有城墙的都市焚烧成了一片废墟,甲骨文记载的商朝历史和真相被深深埋入到地下,此后所有的文献、评价都是周人和历朝历代从没见过甲骨文献的人撰写的,就连周武王征商《牧誓》所指证的三大“罪状”,也是根据自已的标准強加到帝辛头上的,这就为历史形成偏见留下了无边的空间。

丙:炮烙之刑,不但甲骨文里根本没有,就连前后几百年都无人记载,经专家考证这一刑法是战国晚期荀子和韩非子首先提出来,而此时历史已经过去了700余年!顾硕刚先生研究发现,司马迁写《史记》时商王帝辛的罪名已经很可观了,其中战国时期增加二十条,西汉又增加了二十一条,东晋时期再增加十三条,如司马迁说帝辛修鹿台,西汉史学家刘向补充说鹿台一千尺,晋朝皇甫谧又说高一千丈。商朝时一丈约合二米,帝辛淫乐要爬两公里高的鹿台,更是难以想象!

甲:历史是人创造的,也是人书写的,而人的心理又是极其复杂和多变的,偏见很难避免,明朝隆庆万历年间成书的《封神榜》,用最原始的多神信仰框架,借用商周之变的历史背景,演绎封神的神话,目的是宣扬封建纲常和道术思想。把商王帝辛和妲己描写成了“千古罪人”,成为历史偏见的集大成者。

丙:历史偏见,一旦形成危害极大!基督殉难二三百年后,才有信徒提出犹太人应对基督的死负责任,造成了历史偏见,想想这一指控的后果就让人不寒而栗!更可怕的是,后人偏听偏信自黑祖宗!想到甲骨文就联想到商纣王,就想到商朝,这是很可怕的事!犹太人赎罪日仪式会找一只替罪羊,而我们中有人却喜好把祖先当成替罪羊,没完没了地创造罪名,这在当今世界各国都十分罕见,是现代道德和伦理所不允许的。

主任:幸运的是甲骨文给了历史一次公正的机会,“殷鉴不远”将成为激励后人攀登文明高峰的强大动力。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了文明的源头,才会有化成天下的文明!

乙:所以说,我们考古不是为哪个人说话,而是要澄清历史真相,讲清我们文明的初心。

杜建辉:文明探源歌舞剧《甲骨文》 - 第7张

考古专家解说第六段

人物:甲、乙、丙、及主任

场景:假设考古队挖掘现场,除考古队演员手持马灯、手电、小铲等道具外,不再设置其它道具。

(本段着重解决一个认识:甲骨文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考古队四人同时进入剧场聚光一角。】

乙:主任,收工了怎么还不走?

主任:我一直在想,如果没有世界范围内的文明比较研究,就无法理解安阳甲骨文对华夏民族从小到大、根深叶茂、一路走来,无可替代的卓越贡献。

乙:由于文明的落差,无数民族和部落永远地消失在了人类历史的长河里,世界各地与甲骨文同时期创造的文明文字大多没有生存下来,安阳殷墟甲骨文成了世界唯一传承至今、乃在运用的世界文化遗产。

甲:世界考古界普遍认为,大约在一万年至一万五千前,亚洲东部的人类先祖,历经千辛万苦来到美洲大陆,他们是我们旧石器时代祖先的一部分,拥有着与我们先祖同样或近似的宗教信仰和生存技能,并在那块辽远的大地上创造了璀璨夺目的玛雅文明、印加文明等等,无论是天文数学,还是绘画艺术,都取得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成就。然而遗憾的是,他们始终保留着结绳记事,或契约以文的传统,直到文明衰老消亡之日也没有创造出系统文字,真正跨入现代文明的门槛。

丙:而我们的祖先却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鲲化鹏飞,风流千古的甲骨文明,尽管商朝及帝辛的变革在内部贵族势力和外部军事集团夹击下失败了,但他们创造的甲骨问道精神和人文化成天下的勇气值得后世永远铭记!

主任:我们以甲骨文的名义致敬在这块土地上创造文明的前辈先贤,传承光大先祖攀登文明高峰的初心志向,携手天下炎黄子孙永远走在世界文明的前列!

杜建辉:文明探源歌舞剧《甲骨文》 - 第8张

演出结束后字幕

《清华简·系年》第三章:周武王既克殷,乃设三监于殷。武王陟,商邑兴反,杀三监而立彔子耿。成王屎(践)伐商邑,杀彔子耿,飞廉东逃于商盖氏,成王伐商盖,杀飞廉,西迁商盖之民于邾吾,以御奴且之戎,是秦之先,世作周危(卫)。周室既卑,平王东迁,止于成周,秦仲焉东居周地,以守周之坟墓,秦以始大。

画外音:据战国竹简记载,商王帝辛重用飞廉及儿子方来(后人称恶来)。武王伐商时,飞廉出使在外,方来被杀。飞廉返回在霍太山上筑坛向帝辛复命,后躲到东方赢姓居住的地方。飞廉不忘旧主,鼓动反周。四年后,周公率军趁平定“三监之乱”之机,继续东进,平定了东方部落,飞廉被杀,并将飞廉族人及赢姓族人迁至今甘肃天水一带。周孝王时,“秦使复继赢氏祀,号曰秦赢”。周平王时,秦被封诸侯,秦国立“奋六世之余烈”,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确立了“书同文”的政策,继续甲骨文开始的文明进程,奠定了华夏文化共同体的基础。

2025-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