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川,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教授。出版《教育的视界》、《教育与文化》、《教育的智慧与真情》等著作。
万事万物的产生和发展自有其道理,探寻这些道理,既是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是人类为了满足其与生俱来的理智、好奇心的需要。所以,学问就具有了这样两层价值:功利的价值和智慧的价值。
今天人类衣食住行的文明和便捷,均得益于学问的进步。人类掌握了动物皮毛的加工制作,使自己能享有华美的服饰;人类摸索出植物的生长规律,成倍地提高了其产量,使得自己的膳食品种丰富多样;人类发明并制作了新的建筑材料,从而建造出高档舒适的居所;人类探索发现机械运动的原理,发明出汽车、飞机和轮船,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使人们的生活舞台变得十分宽广。
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更长寿。这当然只是一种概率统计优势。我想,可能的解释有如下几点:首先是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更有可能跻身于上流社会,因而其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比较高,个人成就感和幸福感比较强,生活条件,包括衣食住行的条件会比较优裕,特别是医疗卫生、保健条件会比较好,因而更长寿;其次是,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智力活动会更多,所进行的智力体操就更多,而智力活动有利于长寿;第三是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有对自我更负责任的态度,会更加珍爱自我、善待自我,有更合理的生活方式,有更丰富、更科学合理的保健知识,因而更健康、更长寿。这也是学问具有功利价值的一个有力佐证。
“学问”二字,需作两个层次的理解:学,即获取更多的资讯。你需要懂得更多,需要去了解事情的缘由,去分享和掌握人类世世代代所积累的经验和知识。而所谓“问”,就是不要轻信,不要把一切视为理所当然,凡事都需要去问一个“为什么”,为什么我们通过电话能听到遥远的另一个人的声音?为什么飞机这样的庞然大物能够承载着几百人升上天空并准确着陆?电视上清晰的图像是如何生成的?我们为什么需要政府?怎样的政府才是一个合法的、好的政府?等等。社会生活方方面面需要去思考、探索的问题更是无穷无尽。
尽管我们不可能什么问题都去关注,或者有兴趣去关注,但探索的兴趣和思考的习惯却是非常宝贵并因而应该养成的。杰出的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索最大的推动力来源于内在的兴趣,即理智的好奇心。如果教育不能够引发学生对于学问的兴趣,不能让学生掌握思考策略和探究方法,不能让学生感受到思考与探索的乐趣,那么这种教育就是劣质的教育。
其实,发展人们理智的好奇心也有其社会的功利价值。比如,一个热爱思考,能从思考中享受到生活乐趣的人,会更多地关注内心,而不会热衷于虚假的客套和无聊的应酬,他也不大可能热衷于“讲排场,摆阔气”;他可以在月光下静坐沉思,也可以一卷在手让思想尽情驰骋。他更倾向于过简朴的生活,这样的人能减少社会资源的消耗和浪费,有利于人类社会可持续的协调发展。
世界教育思想史上,曾有“实质课程”和“形式课程”这样一对范畴。前者指称的是学习内容的实用价值,后者指称的是学习内容的心智训练的价值。其实,绝大多数学习内容这两方面的价值都会有,只是谁的比重大一点。但在课程设计中的确有我们更强调、更看重哪一种价值的问题。比如,一般来说,职业教育可能会更强调课程的实用价值,而在普通教育中,就更应该强调课程的智慧价值。
在我们当今的教育中,对于强调智慧训练和思考习惯的养成是存在着明显的不足的。这当然与我们的文化传统及教育传统有关系。要改变我们教育落后的面貌,甚至要改变我们民族和国家的落后,我们教材的编排与呈现风格、教师教学策略、考试评价的题型等都需要改变。在教育的所有方面都应该朝着进一步彰显学问的智慧价值方向作出更多的探索。